今天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详尽生动地回顾了我们小时候的生活。让人回忆起那种物质贫乏的日子,百感交集!
难忘的童年
公社成立正童年,缺衣少食真寒酸,记事正是学龄前,进入庙院把书念,学校当时太困难,课桌泥墩架木板,凳子从家自己搬,上学没表看时间,农民有双天文眼,北斗七星定时间,鸡叫两遍五更天,冰冷棉衣身上穿,穿前被窝暖一暖,那时学校没有电,自带煤油灯一盏,早读过后你再看,各个都是小黑脸,油灯也要省着点,村里有个供销店,有墨有笔有纸砚,可怜手里没有钱,追着父母去纠缠,此时老人也为难,让你鸡窝收个蛋,拿到商店再去换,回想童年太可怜,为给家庭减负担,沟沟坎坎溜个遍,掐点野菜度荒年,割草喂羊把钱赚。夏季吃穿还好办,秋季凑合吃饱饭,冬季那就真个惨,棉花太少衣太单,挤到墙角晒暖暖,上学遇到风雪天,猫腰缩头手捂脸,一进家门浑身颤,灶火端碗暖半天,耳朵脚手都冻烂,手背皴裂像猪脸,即使流血也不管,抓把面土往上粘,从来也没被感染,没有秋裤没衬衫,棉衣直接身上穿,八面透风不保暖,天气暖和变单衫,抽出棉花继续穿,大的穿完小的穿,最难过的是冬天,可是孩子都在盼,天天都在盼过年,即使没有新衣穿,也盼初一那碗面,记得有年春节前,父亲赶集把年办,卖掉烟叶辣椒面,集市两头来回转,等着肉再便宜点,此时雪花飞满天,肉价降了几分钱,买了斤半往家赶,不忘街口买纸钱,再穷也要祭祖先,朴实农民庄稼汉,为人厚道重情感。回想当年心里酸,日子过的太艰难,喝完米汤都舔碗,这种现象很普遍,家家都是缺米面,尤其小麦收割前,断粮断米难熬煎,大麦去皮充饥荒。后来政策放的宽,自留地里把活干,寒假去捡粪蛋蛋,年后撒到麦田间,春雪一场很关键,六月小麦金灿灿,收麦碾场簾枷欢,吃粮方面有改善,经济依然很困难,文化娱乐没得选,全村一个篮球板,一个篮球老师管 ,不是人人都能玩,想买玩具别打算,夏季一起滚泥蛋,冬季削个木猴玩,鞭子抽猴抡的欢,打耳踢釉斗纠玩。手背冻裂也不管,女孩在踢鸡毛毽,男孩场院滚铁环,旁边一群踢瓦片,玩具虽然很简单,开怀笑声传村间,日子虽难也乐观,逢集过会小吃摊,稀罕半把落花生,咯嘣咯嘣就嗑完,一勺醪糟嘴里含,知足满意露笑脸,蹦蹦跳跳回家园,回到家里也不闲,挑水喂猪垫牛圈,推磨割草把粪担,有时五更去磨面,边等边睡到夜半。为何夜里去磨面?天亮还要进校园。从小这些都要干,为的就是吃饱饭,生活虽差人长端,因为那时没污染,如今再去想童年,仿佛发生在昨天,今日衣食胜从前,想起童年泪满眼,一生奔波求改变,暮然回首已近老,岁月如梭受摧残,日子过的虽香甜,仍然难忘忆童年。
读完让人不胜唏嘘。
但是仔细想想,那时候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苦,但是精神上却是富足的:巨大的城乡生活差距,让人内心对未来有大量的向往空间;物质的贫乏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常紧密,那时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那时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很低:能吃饱穿暖就感到幸福了。文化娱乐的贫乏,让人在看场电影看场戏时就会感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小时候,一本书、一场游戏,就能让我们感到很大的快乐。
而现在,物质是极大丰富,生活中的任何愿望都能够轻易得到满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交通极其方便,夏天感觉不到热冬天感觉不到冷……但人在精神上却感到空虚迷茫,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周末休假,家里人除了讨论一下吃啥饭,好象就没有话可说了。除了做饭洗衣服也没其他的事可做,不是睡觉就是玩电脑玩手机,连门都懒得出。
这种空虚无聊的日子让人感到害怕:这样的生活对老人还可以,可对年轻人来说,就是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啊!
儿子大学毕业了,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就只是打游戏,对外界没有一点好奇心,对啥都没兴趣,他说:我都觉得挣钱没啥用,都没地儿花。
这是怎么了?在那贫困的岁月里,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精神上却总是积极向上、阳光活跃的;而现在生活上得到了满足,精神上却是空虚无聊、死气沉沉。
看来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我们的生活重点得放到对抗空虚无聊上了。学习、走出家门,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