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做XX图书馆的故事会了。刚开始做故事会策划,是很焦虑的,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主题活动;后来慢慢和书店店长/故事人,去商量和策划,有了心得也上手了,所以做着做着就开始有点“漫不经心”,觉得,嗯,就是故事会,我们前期策划好了主题,带着故事人过去,和孩子们互动就好了。
可是这一次的故事会,却有点鞭醒我的“习以为常”。有时候,传递给他人的态度,是能影响一件事的完全走向的。从开始策划活动,这一次的故事人老师就特别的认真,先是考虑故事的节奏/时间,建议我多讲一个故事,所以一起商量说以“自然”为主题,去设计故事活动。然后她还细心的做了一个故事会的流程word文档,这个是我做了一年多策划,第一次有故事人提醒我。因为平时都是电话和故事人沟通,难免信息沟通会有些损耗,所以要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完整或者说大致的传达,是需要一些必要的文案准备的,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比如,这一次故事人误以为是上午的时间,这个说到底,是我作为策划人没有按照步骤去做。策划活动-流程书写-告知工作-最后提醒-执行阶段-反馈总结。这个流程,无论大小活动,都不能怠慢。
活动比想象的要好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做完了活动,没有细想,只是很高兴的回了家,然后居然接到了故事人的反馈与反思。特别长的一段话总结以及好几段语音。这个在我听和看的时候,特别震撼。我自己策划了活动,却不主动和故事人沟通,活动好不好,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她说,自己刚开始讲故事,有点不得要领把握不好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对于这本书来说,但是真正和孩子互动后,在那个场域,那个氛围,激发了自己讲故事的点子,可以说,现场的孩子/气氛与她的讲故事的经验/想法,共同合力,造就了那个现场的成功。
孩子喜欢“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这让他们感到成就感,感动成长的力量,这也许是今日故事会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情。突然能够想起来,为什么宫西达也的《妈妈,你看》,全书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却特别喜欢了。那是洞察了孩子成长的规律,精炼的金句。
下次再分享感受,特别感谢那些在自己成长过程,因为自己的生活态度,而影响我的人。走到今日,是他们构成了我的人生每一个抉择。(选择绘本,真是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