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正好讲到,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就用最近特别火的沈阳性侵事件做事例,提到自己之前还经常听沈阳的课,脸上露出一种无奈又恶寒的表情。
因为沈阳性侵事件,手指随便一刷,又铺天盖地地出现关于林奕含的网络爆文,各种差不多的标签,“26岁美女作家”,“性侵”,“13岁被老师诱奸”,“抑郁症”,“自杀”......我们大多数人一开始认识她,也是通过这些标签点开了关于她的报道,毕竟随便一个标签都很吸引人。记得她刚去世时,那个去世之前访谈节目的视频很火,三分钟的视频,各路媒体把她渲染成,女孩爱上了强奸她的人,因为屈辱所以自杀,这和我看到视频中的林奕含,给人的感觉很不相符,就去找了完整视频,视频中她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将文学与艺术当成了她所信仰的价值观,这种态度在另一方面是多么让人感动,仔细看这个视频,才知道媒体引领着大众,对林奕含的误解有多大——她不是死于强奸对于她的屈辱,而是死于她对文学与艺术信仰的崩塌,死于她所认为美好的事物都是虚假的,视频中总有一种她要哭出来,却努力克制自己,但难掩压抑与痛苦。若在她去世之前看到这个视频,同样不知道她是以自己为原型,我会感动她对于创作一个作品的尊重,真的是把自己折磨得血淋淋才完成的;在她去世之后,像是知道结局了,再看这个视频,像是她对世界最后的控诉,也像是一种告别。
看了房思琪之后,我一开始不能理解为什么她受到诱奸后,为什么不立即寻找帮助,还会把这段纯粹的性关系维持长达五年之久,我又回去看了林奕含的视频,她一直在强调爱的存在,一种文学的执念,一种放不下的自尊。一方面,她不只一次的问李老师,是否爱她,她也不只一次地说,“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我突然明白了,因为她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好女孩,不能接受自己是“脏”的女人,从而产生了畸变的思想:如果她爱上老师,爱作为底线,那老师做什么都可以了,“思想是一道多么伟大的东西”。另一方面,书中很少提到房思琪的父母,父母在这个故事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她不知道谁可以救赎她,她求助过妈妈,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挟有个同学跟 老师在一起。」「谁?」「不认识。」「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思琪不说话了 ,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而灵魂相似的双胞胎,连爱好思维都相似的刘怡婷,在发生了那件事之后,她们说不通了,不一样了;对于伊纹,她说不出口,她知道那是伊纹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想再增加她的负担,到最后,她也没有回答那句“你好吗”,也没有大大方方地告诉伊纹。孤立无援,她选择沉默与承受,没有情绪的宣泄口,选择为房思琪也是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极端理性又感性的价值观体系,为自己的遭遇与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因为如此才可以拯救自己,正如她所说的“我原谅他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即使不知道小说与作者经历相关,这也是一本血淋淋的书,无比佩服她的勇气,各种灵巧的比喻隐喻,细腻又精美,但又不像一本小说,而是像一件真实的刑事犯罪,几个女子被埋葬的人生,毫不回避把真实感受化为文字,是真的痛苦,真的是丧,却又去克制,这种悲剧性更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我又感觉这本书是林奕含自杀式的表演,她给自己留了一本书的时间,也只给了大众一本书的时间,她花了所有的力气,引着人们看向地狱,然后她一跃而下,如此悲壮。
林奕含死了,房思琪疯了,饼干控诉失败了,没有人得到救赎,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公众把房思琪的疯归罪于伊纹给她们读了太多的文学,林奕含的自杀归罪于过度迷信文学。“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震惊,但好像这就是社会现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奇怪,女生遭到不测都会是女生的错:女生穿短裙被强暴是女生的错,因为她穿这么性感才导致男性肾上激素激增;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遭到了性侵却无说出真相,也是有一种内心的愧疚和自责,懂得自己不会被理解,之后承受的辱骂更可怕,包括最亲近的人——父母,常规思路是“家丑不可外扬”。她们经历的这些事情,本是不应该承受的,她们是受害者,可是在未来人生中一直受煎熬的也还是她们,身心上的疤痕,在她们今后的人生,还会不停地溢出鲜血,腐蚀她们的后半生。
从三种颜色,再到林奕含高岩,想到此类事情还在这个社会继续发展,对于反映的社会问题,我不想说什么,也无力改变,像林奕含一样,着眼于细小之处就够了,正如文中所说“衰老、脆弱的从来是伊纹姐姐,而始终坚强、勇敢的是老师”,美好总是脆弱,而黑暗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种讽刺真的让人心伤,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遮掩罪恶,诱奸所使用的是文学的幌子,家暴所使用的是爱的幌子,还有那些连幌子都没有的,让人直击丑陋的。我心疼这些聪慧又有灵性的女孩子,也是所谓的乖乖女,思琪、怡婷、伊纹,她们沉溺于文学,而大多文学内核是真善美,在她们的世界原本就过于美好,所以希望女孩子,先认识生活,再认识文学,不要一直那么美好,那么细腻,那么灵敏,在这个暗藏丑恶的世界,凶猛一点,犀利一点,开阔一点,有点小太妹的性格,而不是做书桌上的瓷娃娃,对生活保持警惕。然而,我们传统的女性教育里是没有这个道理的,他们喜欢女子温良恭谦让,冰清玉洁此类的概念,认为女孩子贞洁多么重要,把性侵总喜欢带着什么毁了她的一生,夺走了她的贞操之类的搭配,却不知这些东西在另一方面,正在摧毁她们,第二次巨大的伤害。社会鼓励精巧的美丽,也摧毁精巧的美丽,幸存下来的,除了极少数的幸运,都有了锋利的爪牙。别人不喜欢?有什么关系,自己过好人生才更重要。
我是怡婷,我们都是刘怡婷,文学不是徒劳的,看到这本书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没有亲身经历,就看到了世界的背面。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都是幸存者。
我们并不无辜,我们是沉默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