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今天又到了清明。我记得去年清明时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感觉还是在昨天,真是时光匆匆,正如苏东坡词里所写的那样: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清明是一年中唯一一个既属于节气又是节日一天,清明节前一天又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和清明节源于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陷于绝境,濒临饿死,随从介子堆从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了一碗肉汤,重耳才得以活下来。
后来重耳做了晋国国王也就是成为晋文公之后,想让介子堆辅佐他治理国家,但介子堆一心想归隐山林,不想从政。重耳为了逼迫介子堆出山,便派人烧山,但介子堆宁死也不愿意出山,最后被烧死在一颗柳树前。重耳为了纪念介子堆,命令当天全国禁止生火,所有人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重耳又来到介子堆烧死的绵山祭拜,发现介子堆死时背靠的那棵柳树又长出新芽,这棵柳树树洞里还留有介子堆的一封衣襟血字,上面写着:勤政清明复清明。重耳感慨万千,于是命名这棵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也是寒食节的第二天,命名为清明节。寒食节禁火以祷亡灵,清明节发新芽以求新生。
关于清明节最著名一首诗就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各地人们都要上坟为去世的亲人祖辈烧纸钱,进行祭拜。小时候我还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人们表达相思之情的一种方式。
到了清明,人就不可避免地想到死亡。有死才有生,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小时候我是怕谈及死亡,遇到丧葬事宜唯恐避之而不及。但因为工作关系,我参加了很多老同志的葬礼,也经历了不少亲人的离去,渐渐懂得了人走如灯灭,没有什么可怕的。记得陶渊明写过一首诗,其中几句这样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从大自然来,最终也会回到大自然去。
祭拜即逝,迎接新生,清明节正值春天,也是象征着希望和憧憬,这段时间,大家相约外出,春风徐徐,杨柳依依,所以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或者踏春节,例如杜甫就写了很多寻春的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一簇桃花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宋朝理学家朱熹也写过一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最喜欢的还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谈到寒食节和清明节,最好的一首词莫过于苏东坡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因为寒食节要禁火,寒食后要生新火,用新火煮新茶,珍惜好时光,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