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一个偶然机会 经由 前单位——中集集团总部 商学院的 赖永成老师,知道了 国内儿童教育 第一品质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由于特别认同 三川玲、白滔滔夫妇 卓尔不群 深刻通透的 教育认知,所以在2017年12月第一时间预购了 他们的原创书籍《通向幸福的教育》。
本书从“教育观念”、“身心成长”、“如何学习”、“家庭生活” 四个维度去讨论教育问题。
今天,我们主要来介绍 书中 教育问题中的基础——教育观念。
1. 孩子究竟为什么要去上学?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的是 学校是怎么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几个重要的时期 学校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与作用?
如果搞不清楚这些问题,做父母的是没有办法 穿越层层迷雾,回答 “孩子究竟为什么要去上学”的问题.
“学校不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就有的。 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出现现代化的学校就是这几百年的事情。
现代学校的雏形源于古希腊。当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代,经过一百多年,基本上奠定了教育的根基。
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他把学习按照每七年一个阶段,分为了三段:0到7岁,7搭配14岁,14到21岁——其实我们现在的学制 基本上保持了两千多年前的 希腊学制。
”到了中世纪,教育基本上被教会所垄断,长达1000年之久。因此,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被称为 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时代”。
基础阶段的学校,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的转折。
第一个转折出现在17世纪,那个时期,学校从“跟人学”的教育,变成了“跟所有人学的教育”。
现代教育最伟大的奠基者——捷克的夸美纽斯 撰写了历史上 第一本学前教育著作,专门给父母讲授家庭教育的教材《母育学校》。其主要思想是 教育可以复制、创新。 学校应该是让 “所有的人学会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地方。怎么保证呢?就是使用规范的各个学科的教材,采用“简明迅速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个体因素所造成的失败率降到最低程度。
现在全世界的基础教育,都是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简历起来的。
学校的第二个节点,是20世纪,科技革命到来了,信息时代到来了。个人电脑的产生,互联网的诞生,让教育迎来了第二个节点。
当现代学校的分科越来越精细,考试制度越来越繁复,个性化得不到体现的时候,就会有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出现。比如, 夏山学校,巴学园,瑟谷学校等等。
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开始有结合科学技术的新型学校出现,比如 可汗学院等,这些学校尽可能地使用在线教育、数据分析等方式,让所有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自己的价值。
科技所带来的教育变革告诉我们,标准化的教材和教授的方法已经不重要了。在未来的教育中,每个孩子的自主学习 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我们需要真正看到的是:
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领域,文化、经济、教育、科学......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可以说,我们就是在变化中生存的。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些变化,就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会变成时代巨轮下的牺牲品。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 向前看、向前看、再向前看。
第一,信息时代,知识已经不能为某个机构所垄断了。
第二,对个人价值的认可,越来越不在于学校和学历了。社会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兴趣的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多种选择。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能力,其实是 通过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获得的。
所以,作者对学校教育的观点是:
第一,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已经不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了。
第二,学校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但肯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三,未来一个阶段的学校,将会是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的结合体。在线教育承担知识,实体学校承担成长。
第四,学习与孩子为中心,学校将不是用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机构。
第五,如果学校不能为孩子真正的成长负责,家长一定要学会给孩子真正的教育。
第六,与其一味地追逐名校、名师,不如增强和培养 自我学习的途径与能力,以此来应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