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011:修炼好文笔

陌生化:打通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屏障

1.写作有个重要概念:陌生化。

“陌生化”既是概念,也是技术。它的反面是“熟悉化”“逻辑化”和“合理化”。一件事物一旦熟悉化、逻辑化、合理化,人们就会变得熟视无睹,不会去特别区分它,不会特别注意它。这件事情的存在自然而然,似乎无可置疑。

人们通常不会质疑熟悉的事物,而是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是一种巨大的认知惰性,人们总是随大流,局限于平均认识,而成为这些业已腐朽的知识的传递者和被绑架了的“知识肉票”。

“知道太多”,就会让人自信心爆棚,以为自己成了可以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知识神”。不知不觉中,大量冗余知识成为“知见障”。

你懂的越多,你的人生障碍越大。

受过一定教育的普通人,在知识认识上都会产生“知识围墙效应”,被知识巨墙围在中间,变成了一只“知识深井”之蛙,很难有人能越出这座深井看世界。

这就是“知见障”。

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是“知识越多越顽固”。

2.只有置身于“陌生化”的世界,你才会看到新事物,碰到新问题,接触到新知识,激发新激情。

3.“陌生化”是一种“新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头脑风暴,可以打破屏障,拓展视野,使人看到未知世界,激活创造潜力。

被称为“外星人”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是一位“陌生化”思维的顶级大师。他总是想别人之所不想,做别人之所不做,从特斯拉电动汽车、Space X航空公司、Boring隧道公司,到Starlink星链计划,所做的一切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偏偏还成功了。不仅如此,他的奇思妙想还不停地蹦现,包括建筑隧道超级运输系统、空天洲际飞行系统,以及火星登陆殖民计划。这些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都是典型的“陌生化”模式,完全不在传统产业格局里,而是创造了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新世界——也有人称为创新型“降维打击”。

4.“陌生化”不是非理性,亦非胡思乱想,而是在创造性思维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大画家黄永玉先生的跨界之作,长篇小说《朱雀城》,就采用了“陌生化”思维。

新时期文学的大多数作家都是把人物放在历史里思考,如《活着》《长恨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黄永玉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历史放在人物身上。

《活着》是历史大于个人,主人公福贵臣服于历史变迁,是个微不足道的棋子。《朱雀城》则把历史打包浓缩在张序子身上,让整个湘西凤凰城有了丰富的人格。

“陌生化”结构,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推动力。

词语的自我更新,也是重要的“陌生化”叙事模式。

优秀作家在写作中都会非常注意准确地运用语言,尽量不用成语,尽量少用俗语,“好词好句”一概不用。

当你非要表达某个成语的意思时,可以把它具体化,改成描述句。

作家阿来的短篇小说《阿古顿巴》里面有句话:“阿古顿巴坐在自己的脑袋下。”我实在是太喜欢这句话了,怎么看都觉得有意思。“坐在自己的脑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想得出这句话,只有藏族文化背景的阿来才想得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何起笔名、作品名、人物名 1.怎样起个特别的笔名呢? 现代著名作家的笔名大多可以归为二字、三字笔名。四字笔名也有...
    一叶枫红阅读 3,704评论 1 7
  • 如何写出一个漂亮有力的结尾 1.好文章三有,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是开头要漂亮。一句话就要浓缩大量的信息,充...
    一叶枫红阅读 2,463评论 2 12
  • 写事如何生动、简洁、准确 在一部叙事作品里,“人与事”是核心关系。 生动、简洁、准确地表现“人与事”,反映出一名作...
    一叶枫红阅读 1,124评论 0 11
  • 如何写出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开头 《百年孤独》的开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
    一叶枫红阅读 1,300评论 0 10
  • 写作的多重人格 1.在写作时,一名作家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并且越精准越好。 2.第一 种类型:自我倾诉型写作 “认...
    一叶枫红阅读 2,662评论 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