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悠闲的午后,一杯温水泡开的茶,一本封面清新的文学书,在经过一下午暖阳的洗礼以及自认为的黄金屋的情操陶冶后,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转化成了我自己的东西。你读了些什么内容,学到了一些什么方法和经验,都觉得是自己的事。
然而看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以前的阅读根本毫无章法,甚至在读这本书的第一遍时,我依旧按照之前的方法,仅仅是把书中的文字扫了一遍而已。
因此在我读完第一遍之后,我按照书中的方法,重新阅读了一遍,所以接下来我所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按照书中的方法将我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合了一遍,也正是小六老师教会我的其中一个方法,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分享。
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困惑,比如,读完一本书后,明明一字不落得看完了,可是身边的人问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内容时,却原地懵圈了;或者是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如何让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或者望而却步。
相信读了《洋葱阅读法》后,不能保证所有看过的人都学会了如何高效阅读,但相信很多人会对阅读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小六老师用游戏化的角度,通过游戏化场景,从训练大脑,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几个板块传授了能让人学以致用的阅读方法,还包括一些阅读工具的使用方法,使阅读变得有趣又高校,从而通过实现多渠道的变现和打造个人品牌。
一、训练你的大脑
书中提出学习是提升心智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怎样去改变心智?怎样变成有智慧、有见解的人,就是要通过学习,而我们平时的学习一般分为四种途径:人、事、网、书。“人”就是要利用人脉关系,跟身边的人学习;“网”就是网络,网络通常接收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例如公众号文章,一些新闻媒体,还有app(如乎、得到等);“事”就是做事情,边做事情边学习,但这种不够系统化;最后“书”就是阅读,相比较其它三种方式更简单,成本更低,而且阅读的系统化程度更高。
阅读的本质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理解的程度去学习,但往往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包括前面提到的看不懂,没时间读,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等等,其实究其根源与我们的大脑结构有关系,在阅读的时候大脑的分层决定了我们对阅读的兴趣程度。
小六老师在这里就给了七个建议,第一,我们在准备阅读之前,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偏好,由于大脑本身的特性,它喜欢简洁化,结构性强,图像化,并且喜欢奖励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痛,但却喜欢看图片,对碎片化的信息难以记住,却能记住体系化,结构化的东西,例如思维导图;第二控制好你的精力,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精力管理,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去阅读,不要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去阅读,否则效果很差;第三,利用好你的注意力,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这样你就很快能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第四,提升专注力,在特定时间里专注做一件事;第五,锻炼记忆力,好书反复读,读完之后再去分享,这也是一个对知识不断熟悉的过程;第六,面对压力,当你面对压力时,先从简单的入手,例如先从一些入门级的书看起,不要一上来就看那些难度比较大的书。容易受挫;第七,养成阅读的习惯,哪怕是每天阅读5分钟,坚持下去,习惯养成后就不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二、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去阅读,这里是说碎片化的核心就是概念,因为碎片化的信息本身就不成体系,因此我们只需要将信息当中的概念提取出来进行组合,这方面很厉害的一个人叫李笑来,听他的节目或者读他的书就会发现他一直贯彻这样的理念,一周讲一个概念,然后将大家讨论的东西进行整合,变成新的文章,不要小看这些概念,因为概念的背后是概念的相连,盘根错节,当你知道的概念越来越多时,你看问题的角度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收集概念了,将这些概念收集整理,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当你在某个场景想用到哪个概念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你的知识结构里提取这个概念,并且还能延申出很多其他的内容,在这里推荐一个工具,就是印象笔记,相信很多人跟之前的我一样,遇到很多优秀的文章,或者诗词句段或者是重要信息时,要么收藏在微信里,要么复制粘贴到便签里,或者干脆写在本子上,等到要用的时候却经常忘记记录在哪里了,那么印象笔记可以帮你管理这些信息,即便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也可以记录在印象笔记了,这样的话,把所有要记录的信息都放在一个地方,再进行分类整理,等到用的时候,例如搜索关于“年度计划”的内容,就能搜出所有关于“年度计划”的图片,视频,聊天记录,公众号文章等等,这就是信息“零存整取”的一个过程。当然,工具不止一种,你用哪个方便就用哪个,例如有道云,幕布等等。
那刚刚我提到了一个“知识体系”的概念,我们收集了那么多信息,就把它放在印象笔记或者工具里吗?当然不是,我们要学会将那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好比盖房子,我们已经有了砖头,还得要知道怎么盖房子呀,所以,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讲到知识体系,时间管理有时间管理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有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那么知识体系从哪里来呢?一方面就是课程,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洋葱阅读课”的体系就是把阅读分成了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等不同方面,这就是一个阅读体系;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图书,大部分的图书都是成体系化的,意味着我们从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所以碎片阅读的方法其实就是先提炼我们自己认为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经验连接,最后再加入属于自己的东西进行融合,就像我现在在写这篇文章时,实际上就是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信息提炼出来,加上属于自己想法后在适时的分享出去,教会别人同时自己也在巩固知识 。
明确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明确自己的学习来源,最后从兴趣出发,不断积累。
三、快速阅读
实际上这部分也是我在琢磨学习的部分,如何快速阅读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学的能力,但在这里,我们要明白,阅读中速度绝对不是我们最在意的部分,我们要在快速阅读的过程当中,提取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内容,书里提到了五个步骤。第一步,学会提问,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我们的大脑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确定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步,预习,通过阅读封面,序言,目录,来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自己能否看懂这本书再进行下一步,预习之后,对我们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第三步,扫读,“秋风扫落叶”的阅读,有了前两步,我们在第三步时快速的将整本书翻一遍,翻的过程标记出我们重点关注的开头,结尾,图表,标题及一些关键词,可以用到的工具有荧光笔,便利贴,折页;第四步,切重点,一本书的核心概念其实并不多,找出重要的概念,利用九宫格,将每个概念填进去并进行解释,或者用RIA便签将书里的片段用便利贴呈现,前者关注中体,后者关注局部,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第五步,复习,没啥好说的,好书值得我们多读几遍。
四、主题阅读
书里介绍了三种主题阅读的方式,碎弹——碎片化主题阅读,爆破弹——书籍式主题阅读,以及核弹——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碎片化主题阅读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阅读。例如我们想写一篇文章,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尽可能地收集同一个主题下的公众号文章,进行集中阅读,也就能搞明白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第二种书籍式主题阅读是小六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因为他现在已经可以做到30分钟读完一本书甚至更短,通过阅读同一主题的书籍,先初步建立感性认知也就是泛泛了解,接着建立自己的书单并进行扫读,然后建立框架确立对这一主题有哪些最想了解的问题,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那么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万能黄金圈“2W1H”,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它可以精简的解释任何一个主题,最后一步,基于框架去刚才剩下的一堆书里去找答案;第三种核弹——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它不是说一口气阅读100本书,有可能花费十年时间去研究,也正是由于花费时间久,所以才有可能对这以领域研究的比别人深,持之以恒,方有所收获。
五、深度阅读
无论是快速阅读还是主题阅读,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理解阅读的内容,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的越来越透彻,掌握的越来越牢固。深度阅读就是提升我们的视角,深度阅读的口诀是“练兵山”,即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当我们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时,要下意识的联系一些其他内容,例如与它关联的概念,或者案例,故事,经历,比喻等等,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接着第二步就是寻找“冰山”,每个概念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知识体系支撑,就像一棵树苗,它的底下可能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要追溯根源,寻找第一手知识。第三步时多场景应用,知道了概念如何使用,就要尝试运用该理论,比如像我一样读完一本书做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慢慢养成习惯的过程。
其实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阅读与变现的内容,只是我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想在这一块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的阅读目的就是为了将阅读养成一种习惯,至于后期因为阅读能带给我什么,我想,坚持下去,该来的总会来,也希望读了这本书的朋友们,都可以像小六老师一样,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另外,书里还介绍了许多关于阅读与读书笔记的工具和方法,当然不能只通过我的一篇读书笔记就能让你们学到那些,分享,是我阅读的第一步,我也将继续走下去,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抱团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