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14-2青铜产业-铸造成品(制模、熔接、装饰、造型)
登上青铜的顶峰(下)
经过开矿、选矿,纯铜终于冶炼出来了,接下来要铸造成有份量、有价值的铜制品(成品)。
四、 大都会铸造厂铸造铜制品(成品)
纯铜提炼出来了,运送到大都会的铸造厂,用高超的铸铜技术铸造成形。
春秋末期,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应该是这样运作的:
1. 制模、铸造成型
一般器具用「陶范法」(合范法)制作陶土(黏土)原型,保证物美价廉。
﹡先雕刻器物的原型(prototype)。
﹡翻制几块内模块(内泥模、内范)、几块外模块(外泥模、外范)。
﹡把镕化的青铜浇铸成型。
﹡最后把几块模块轻手轻脚地剥下来,将来还能重复使用。
黏土原型有价格竞争力,但便宜和完美不能同时存在;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场合,黏土原型就力有未逮了。黏土不是蜡,没办法进行精细雕琢;而且模块跟模块之间的接合处有些缝隙,会留下一道道铸痕。
楚人好聪明,改用蜡原型(「失蜡法」)或铅原型(「漏铅法」),能铸造复杂的纹路花样,产生光滑细致的镂空精品,连现代工业都望尘莫及。失蜡和漏铅法都是一体成型-- 采用完整的内外模型,没有划分成几块模块,所以没有铸痕。
「失蜡法」是尖端工业,过程类似「陶范法」(﹡相同处,☆相异处):
﹡制作一个「比成品略小」的黏土模型(内泥模)。
☆在内泥模上涂布一层蜡(蜡原型),这蜡原型真好用啊,可以雕刻繁复的形状和花纹。
﹡蜡原型雕刻完成之后,在表面反复浇淋一层层泥浆(黏土加水稀释的结果),它就会逐渐加厚,形成外泥模,把蜡原型包裹起来。
☆铺一些耐火材料(例如耐火的砂石粉),加热烘烤。蜡原型遇热会熔化并且流出来,因此内外泥模当中会出现一层空隙。
﹡现在你得到一个坚硬的模具了-- 内层是比实物略小的内泥模,中层是空隙,外层是比实物略大的外泥模。瞄准内外两个泥模之间的空隙,注入滚烫的液体青铜。
﹡冷却之后,出现一个跟蜡原型完全相同的精品。
☆进行几次抛光(polish)处理,从粗抛光做到细抛光,直到表面变得光滑。
这两套模具,差异处在哪里呢?
﹡原型(陶土原型 vs. 蜡或铅原型)
「陶范法」产生陶土原型,「失蜡法」产生蜡原型。陶土原型只能雕刻粗略的纹样;蜡原型能雕刻精密而复杂的,因此「失蜡法」能铸造含有镂孔(透空、镂空、立体透雕)的装饰。某些专家认为楚人采用的应该是「漏铅法」;无论失蜡或漏铅,华中铜器铸造技术绝对是登峰造极的,领先中原和全世界。
﹡模块vs. 模型:
「陶范法」块垒成型(合范成型,而不是一体成型),采用几块内模块、几块外模块,成品上会出现铸痕。「失蜡法」、「漏铅法」一体成型,采用一个完整的内模型以及一个完整的外模型,因此成品上没有铸痕。模型用过即毁,没办法剥下来。
这座铜禁(酒器专用的小茶几)长一公尺,铜梗支撑着几层透空云纹,12头龙攀附在茶几周围,另外12头蹲伏着当茶几脚。
这座也是铜禁。禁身的素面(简单),跟多层透雕云纹(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楚人掌握住青铜材料的物性,能驾驭各种形式因素,因而能塑造大件的精品。
2. 熔接成品
制造出一批成品之后,用铜或锡当焊剂,把成品联结起来。接合技术有铸接、大焊(「铜焊」,接合铜制品)、小焊(接合铅锡合金)、铸焊(铸后焊接)、铆接、插接、套接、镶嵌、子母扣连等等。无论怎样的成品,非要接合起来不可!
浑铸、分铸
构造简单的成品只需要一套模具,称为「浑铸法」。至于复杂的成品,必须动用「分铸(分范合铸)法」,制造几套到几十套模具。
举个分铸的例子。有座建鼓的构造真复杂啊,八对大龙盘绕在青铜鼓座上,身上又攀附着一票小龙。这个龙群有22个铸件,14个接头,必须先用「分铸法」铸造一个主体(座体)、一群龙和一些附件,之后再接合起来。
再举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曾侯乙编钟」一套64件,重达0.25公吨(2500公斤),这份量已经够吓人了,再加上钟架、横梁和立柱之类的青铜附件,总重量达到0.44吨。
楚国的铜产量傲视天下,难怪庄王开到华北,直接请教九鼎的重量,并且扬言:「楚国只要把兵器的尖角折下来,就得到铸造九鼎的材料了。」(「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他讲的是实话。楚人受够了中原政权的压迫和歧视,就动手去创作啦!九鼎大约800公斤,楚国硬是造出三倍重的编钟组-- 何必浪费青铜,去铸造沉默而呆板的九鼎?它又怎能代表国家的权力呢?赏心悦目、乐声悠扬的编钟,才能述说长江流域的繁华,象征国家的权力!
这不会是呕气吧,其中一件甬钟,身量相当于国中生(高度1.4公尺),体重200公斤,成为全球最有份量的乐器!铸造这些大家伙,得打造一百多块模块,再用大熔炉和高温熔炉来分范合铸。熔炉的鼓风设备强劲到吓人!
3. 装饰
最后加上平面或立体装饰。
﹡复印平面花纹,铸镶立体花纹。
首先复印平面的花纹;之后用「铸镶法」铸造立体装饰,稍微修整一下,再用铸造的方式镶接在表面。
这件「楚王镈钟」身高超过90公分,是楚王赠送给臣子的礼物。身为编钟组(一组钟)的头号代表,镈钟通常抬头挺胸地站在下层中央位置。从浮雕龙纹的暗纹,到顶部的附加装饰,极尽繁缛细密之能事,透露出技师群的辛劳和官员的欣慰。
这正是类型化(典型)的「楚国装饰」,对豪华感的追求已经无以复加了。讲到豪华感,这铜尊上嵌满了「细如丝」的花纹,跟楚王镈钟有得拼。
﹡内部的铜梗,支撑表层的装饰。
「曾侯乙尊盘」的装饰,再神奇不过了。这个二合一产品可以拆卸成尊(酒瓶)和盘。敞口铜尊在直壁平底的铜盘当中,像不像一朵刚刚冒出头的花蕊?
这朵花不可能是凡间的产物,尊唇和盘口的边缘都往外折,那些纹饰空灵而细密,不动用失蜡法哪能塑造出来?
更微妙的是,表层那些镂空(透空)的小龙,并没有彼此接续,看不到锻打或铸接的痕迹,全都是独立的!这效果玲珑剔透、节奏鲜明,小龙似乎悬浮在表层而且正在游移。支撑物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内部那些多层次(分层链接)的铜梗。
纹饰和铜梗组成一个装饰系统,明明是整齐地对称排比,其中又有高低参差的变化,造成玲珑剔透的效果。无论从科学或艺术角度观察,都是青铜器精品中的精品,简直是鬼斧神工。
可拆卸的二合一「曾侯乙尊盘」,把酒瓶放在盘子里,倒酒的时候就不必担心外漏问题了。至于这套可拆卸的二合一尊鉴,更把酒瓶放在宽敞的冰鉴(冰块壶)里,不仅方便(防止外漏)还有功能性(堆放冰块或热水,能冷藏或保温)。
冰鉴在冬天承热水,夏天承冷水或冰块,从冬天到夏天都要喝个痛快!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绝对是独步全球的。
﹡错金银、嵌玉石。
楚国文物的表面,经常见到闪烁着金光的错金银铭文。「错金银」把金银丝或金银片嵌进铜器表面,形成纤细的纹饰,再用磨石锉平磨光。
为什么要镶嵌金银呢?看看这只铜尊(酒壶)你就明白了。纹饰闪耀着迷人的华丽,虽然在地下埋藏几千年,直到现代才回到地面,但铭文没有脱落,依旧保持清晰。
还有这张错金银的茶几(方案),图案是鹿和龙凤。盖高尚的茶几,用来喝茶、饮酒、读书或写作业......,无论怎样应用,都辐射出一股不寻常不平凡。
贵族的青铜带钩(束腰钩扣)象征身份地位,绝不能打马虎眼!某些带钩错金嵌玉(夹着闪亮的金丝,嵌着薄玉片),造型是变体鳖之流,只能用「高雅」来形容。顶级贵族的带钩更夸张,竟然用黄金打造或玉石雕刻。
华中农业发达,原料不是普通的充裕,酿酒产业爱酿多少就酿多少!罐、尊、壶都是酒壶,用漆勺或铜勺舀酒,倒进可爱的漆耳杯。
这只平底圆酒壶(尊),竟然栖息了60只凤鸟,壶盖上也站着4只。它们是接到酒神的请帖,还是被酒香吸引过来的?喝酒归喝酒,个个都双翅紧收引吭远眺,在银色的云朵当中蓄势待发。纹饰全是银丝嵌错的,难怪又纤细又流畅!
4. 造型
鼎是三足炊煮器,在夏商周三代沿袭几千年了。中原传统的方鼎加上平底,圆鼎加上圆底,实在是四平八稳,带来催眠性的沉闷和压力,让人昏昏欲睡又不敢打盹。(这张图片是楚地制造的传统鼎,有改革式花纹楚地制造的传统鼎,有改革式花纹。)
华中人受不了死气沉沉的鼎造型,干脆打破传统,翻新成类似三围(大小大)的圆弧线条。圆桶不再呆板了,变成亭亭玉立的「楚式升鼎」:
﹡直耳改成外撇耳,直口改成敞口。
﹡直筒腰改成束腰(收腹)。
﹡圆底改成平底,蹄形足添上纹饰。
圆弧线条又优美又柔和,水平横线和平底刚硬有力,一刚一柔形成反差(对比),整体造型出现动态和节奏感。
楚人讲究生活情调,即使是瓶瓶罐罐也那样别致。
更别提这头怪兽啦,充满活力和动感。
你瞧这盏铜灯,绝对是赵建铭(富豪)等级的照明用具!灯盘当中的锥状钉,可以插根蜡烛或缠绕一些灯芯。圆形灯柱上粗下细,中央有个子母口,拆卸方便极了!
最特别的是那位鎏(读「流」)金铸造的铜人,「鎏」是把金银混合镕化,涂布在青铜表面,再烤热让它固着,最后打磨得光光滑滑。
铜人穿着楚服,头上挽个发髻,用撑伞的姿态撑着灯。力学原理运用得恰到好处,再怎样动荡也不会颠覆。猜猜看这位铜人在说什么:「你没有倒下,我就绝不会倒下去。」
5. 应用
楚人富甲天下,不仅用青铜铸造礼乐器,也在日常生活里使用,普遍的应用是铜镜和带钩。「楚式镜」充满特色,「山字镜」这型号是国际性抢手货,不但流传到河北,更辗转到达朝鲜、西伯利亚和新疆阿尔泰山。
在楚国铸镜技师手里,端端正正的「山」字释放出强烈的动感。「山字镜」上的「山」字环列在镜背上,端正的一横加上向左或右旋转的三竖。古人亲近大自然,他们设计的图案让人想起天空的圆、大地的方,以及天体的旋转不息。
另一个型号叫「透雕镜」,由镜面和镜背两块铜片组成,镜背的透雕图案好秀气。
某些青铜镜镶嵌了错金银的狩猎纹,让人喜欢照镜子也喜欢打猎。
不要搞错了,古人有时候把「青铜」叫成「金」(金属),但金就是金铜就是铜,不能混为一谈。
﹡青铜产品:
上述那些全是青铜产品,顶多「错金银」(镶嵌金银丝或片)或「鎏金」(涂布镕化的金银)。
﹡黄金产品:
这两枚镇纸才是黄金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