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不断成长的新时代女性
倔强稚气的女青年
小说首先向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备受旧家庭折磨、彷徨、不愿接受命运安排的林道静形象。“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丑恶的社会与封建家庭如两座大山给她压榨、迫害的痛苦,她痛恨这个黑暗腐朽的社会,急于找到可以抓住的绳子,党就像绝望中的光明,引领她一步一步走出泥潭,给她真正的生命,让她有勇气和力量度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岁月。
而在现实的考验中,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却与她渐行渐远,前有陈蔚如,后有白丽萍,有人选择随波逐流,有人选择妥协,让她更加痛恨这个扭曲的社会,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下待久的她,想要摆脱旧家庭的束缚,想知道“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这使她永远被革命者身上的光和热吸引。
她身上有着恰恰是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去学习的一点,勇敢地逃离温暖狭小的舒适区,走向未知的社会,去付出实践,而不是单纯地封闭在校园的象牙塔和和厚重的书籍里,“要独立生活,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而林道静个人思想与人生的转变也是现代中国女性道路走向的缩影。
依附着解放的“独立”女性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勇于与旧封建作斗争的女性知识分子,但在这过程里,林道静每一个阶段的成长“是透过男性的权威眼光界定和阐释的”、“林道静始终处于一个被动、被看和被男人‘愿望’的位置”。
当余永泽要离开时,“道静的心里在依恋中还有一种好像婴儿失掉母亲的沉重和惶悚”,“她不能不感到像从前一样的孤独困苦”,她在被他吸引的同时,也对他有着生存的依恋。
而卢嘉川使她的思想更为进步,给她勇气与决心冲破继旧家庭的又一个牢笼——与余永泽的新家庭;江华则将林道静更加深入地带往中国的具体现实中,并参与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作为她理想道路上的领路人,卢嘉川与江华于她而言,既是思想精神的引路人,也是事业进步的领导者。
后面的情节也表明,若是没有卢嘉川与江华的出现,她将永远处于被动的状态,离开集体,个人独自面对情况的她依然不知所措、仿佛失去了主心骨,虽然她不愿接受中国传统家庭对于女性的定位,内心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使她奋力挣脱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但若没有三位男性来介入她的“英雄化道路”,她的成长是难以完成的。
在书阁中安身立命的知识分子——余永泽
钻进纸堆里的读书人
与卢嘉川和江华相比,余永泽确实是没有家国情怀的,他是沉浸在书本中苟且的知识分子,是真正空喊口号的人。
大男子主义加上知识分子的身份,他的姿态高高在上,认为林道静和她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林道静接触到从未听到过的国家现状,与那些思想受到启蒙的革命进步青年后,他的“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的故事”就渐渐和林道静的理想背道而驰了,他对爱人理想的打击与嘲讽,也使他在林道静的眼里,变成了“原来是个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
平庸的、自私的、只顾家庭琐碎的余永泽
作为将林道静从轻生边缘拽回来的人,他的出现给林道静带来“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前期他确实可以满足林道静对于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的幻想,给了她期盼已久的温暖的家,但久而久之,“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现实面前渐渐全部消失了。
面对来求助的魏三大伯,余永泽一反往常多情和善的形象,而在面对对自己工作、前途有用的“贵人”,他就换上了殷勤的笑容。虚伪自私的面目让林道静对他大为失望。
读了这么多书的他,内心依然是陈旧的思想。他无疑是爱过林道静的,但这爱里,又是包含着封建思想下的以男子为尊的大男子主义,他看林道静如一件物品,对她有一种原始的征服欲,这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又一个阻挡林道静走向社会的力量。作者努力刻画的革命者形象——卢嘉川+江华
他们身上的光与热,共产党员的庄重身份是林道静一直以来所十分仰慕的,但道静对于他们的感情,究竟是纯粹的爱恋,还是也参杂着大环境下依靠的需要呢?“这个坚强的、她久已敬仰的同志,就将要变成她的爱人吗?”在江华向林道静表白后,她几乎没有犹豫地答应,但是,在此之前她明明还等着卢嘉川,“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也并不是江华,但她却没有理由拒绝像江华这样,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在大环境的裹挟下,他们爱情的基础是日久生情的革命情谊,还是共同追求的大理念呢?
他们有信仰、正直、坚韧、视死如归,是当时所有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他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是我二十多年来在斗争生活中对于共产党员的观察、体会所凝聚出来的真实人物。这个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形象绝不虚假。他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最真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