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和人文艺术等诸多学科门类中,哲学无疑是最具有思维乐趣的。罗素说,“一个艺术收藏家喜欢美的事物,但这并不使他成为哲学家。哲学家爱‘美’的本身”。换而言之,假使一个艺术家热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事物,一个物理学家将宇宙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即便他们都对所研究的对象作出思考,也不能称其为哲学家。冯友兰说,哲学乃是对“思想的思想”,此言一语中的。
在专业划分已然如此精细的今天,哲学虽然从无所不包的“知识之总和”降格为众学科中的普通一类,哲学家也早已从古希腊时代思考万物本原的闲暇者转为高校里职业的“哲学工作者”,然而抛开哲学发展进程中日益繁琐、远离大众的逻辑陷阱和概念游戏,跳出专业工作者自得其乐的理论圈子,我们会发现,人类对于世界本真的好奇和探究自身的欲望,却从未熄灭过。这也正是罗素《西方的智慧》能得以诞生的土壤。
在写作《西方的智慧》之前,罗素早有《西方哲学史》问世。相比起来,《西方哲学史》的专业、规范无疑更符合学术史的写作原则。然而时值87岁高龄之际,选择重新撰写一本图文并茂的通俗版《西方哲学史》,罗素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思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与其说《西方的智慧》是《西方哲学史》的通俗版,莫若说《西方的智慧》是作者在耄耋之年重返哲学源头的一种新尝试。他在序言中说道:“至于再出版一部哲学史,有两件事应该作些偏袒的辩护。首先,简洁而又相当全面的叙述很少看到。确实,有许多范围广泛的哲学史,用更大篇幅对每一项都作了更为详细的讨论。显然,本书无意与这些著作竞争。那些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读者,无疑会在适当的时候查阅这些著作,也许会进一步研读原著。其次,目前越发强烈的专门化倾向,使得人们忘记了他们在智识方面受惠于其祖先。这一研究旨在抵消这种健忘。”因此,抛弃迫不及待想要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阅读负担,阅读《西方的智慧》就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思维乐趣。王小波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可惜罗素死得早,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其为知音的。
既已无意于成为一部学术著作,《西方的智慧》在写作风格上也就不囿于繁琐的引文和注释,更和纯粹说明性的教科书式的哲学史写法不同,其阐述无疑自由许多,“叙述与某种程度的批判论说相结合,展示哲学讨论是如何进展的”,也因此,翻阅本书最大的乐趣不在于罗素对哲学史的复述,而在于他理直气壮夹带的“私货”。看作为哲学家的罗素,如何写哲学家们,不失为一桩趣事。
某位作家曾说过,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这点恐怕古希腊人深有体会。罗素亦毫不讳言对古希腊的偏袒,“所有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希腊哲学史”,“因此,相对慷慨地对待希腊哲学,就不必再作辩解了”,所以他用超出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古希腊,这也是他论述与思考最为精妙之处。对于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对柏拉图的偏爱。尽管在梳理其思想时,他将很大一部分内容归为其师苏格拉底,例如洞喻。提到柏拉图哲学,理念论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但罗素犀利地指出,这不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至少不是晚期或成熟期的观点。甚至对于其代表作《理想国》是否为柏拉图原创还是深受苏格拉底影响,罗素也存了疑,他认为,《理想国》与其说是柏拉图的,还不如说是苏格拉底的,关于这一点他指出,在柏拉图晚期的思想中,他对于政体的论述要比《理想国》中完善的多。尽管本书没有给出细节的考证,或者说,这其实无关紧要。因为站在时代的前列回顾启蒙时期的诸多观念,其幼稚与不合现实是无可避免的。但真正重要的,不在于正确的思想,而在于思维的过程。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21世纪的人听了简直要发笑。但对“水本原”的论证——尽管这种论证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幼稚——却值得敬重。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如此反对智者派的原因。因为他们只给出了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精神食品的供应商。而智慧是无法被给予的。
罗素对于柏拉图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柏拉图并不试图抬高哲学门槛以提升优越感的态度。他动情地说:“他绝不会热衷建立一个体系,以终止任何体系,就像以后许多哲学家如此做的那样。他是举世无双的哲学家,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伟大的作家。柏拉图的著作使他跻身世界文学中显赫人物之列。这种特性不幸已成了哲学中的例外。现在有大量的哲学作品是华而不实的,单调乏味和言过其实的。确实,在某些地方,这几乎已是一种传统,哲学著作为了深奥必定是晦涩的,而且在文体方面是不流畅的,这是一种憾事,因为它吓退了对哲学感兴趣的俗人。”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了罗素为何要写《西方的智慧》。“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爱智慧。然而在哲学已经成为专业化学术门类的今天,与其说哲学是一种“智慧”,倒不如说已经下降为一种“知识”,哲学家从闲暇的贵族向职业化的哲学工作者的转变,也使得哲学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甚至不仅哲学与大众之间有着门槛,哲学学科内部也是藩篱重重,流派林立。哲学工作者囿于小圈子里,沉浸在唯有少数人所知的精细概念中自娱自乐。缺乏整体性观照的哲学,很难讲是否可再被称为“智慧之学”。
罗素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西方的智慧》尽管是一本通俗的著作,却有着整体性的观照。大量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和雕塑的插图,对某时代人文杰作的点评,以及在叙述某个哲学家思想时时不时插入的与另一时期哲学家的比较,如果“哲学”一词仅仅被视为在当代所有的含义的话,那它无疑超出了这一范畴。对智慧的追求,才是罗素的目的。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的此句名言经由王小波而广为知晓。在本书后记中,他亦有言,“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别人对他本人不愿意存疑的事情不下判断的自由”。自由的发表见解源于自由的思考,“对于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罗素显然认为,启发和鼓励这种审视,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