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重点讲到让孩子爱上学习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兴趣为中心,以成就感和归属感为基本点展开学习。
1、兴趣和习惯有什么不同点?
兴趣是由内而发的,习惯是外在的,被一种惯性带着去做。
兴趣可以带来愉悦,习惯是让你感受不到痛苦就能坚持下去,但仅仅是感受不到痛苦而已,不一定能有快乐。兴趣可以带来创新,习惯更重在传承。
2、作业&学习兴趣
根据大树理论,亲情是树根,人格是树干,知识是枝叶,作业就属于枝叶部分,如果把作业比作是成千上万的树叶,当树叶发黄,没有生机时,我们应该是从最深层的树根找原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枝之不存,叶将焉附呢?
3、如何觉察学习兴趣的变化?如何培养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从两个基本点出发:归属感和成就感
想想自己在儿童时期的时候,是什么原因想让你去上学。那些当年很想去上学,特别喜欢上学的人。
原因有2个:一是有几个玩得特别好的小伙伴,让孩子在学校有归属感(如果我们在一个公司特别喜欢去上班,是不是有几个玩得特别好的伙伴?)因此,让孩子在学校里面交朋友,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抗拒的,学习不仅是在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未来孩子进入社会,同样的也可以很好的和同事相处。
另一个是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有成就感呢?我们要放下去衡量孩子的既定标准,因为一旦孩子达不到标准,就会有挫败感,长期的挫败感会消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有几个玩伴,有玩伴就有归属感,就在这个群体扎了根。另一个就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
所以,把那些标准都忘记,关注孩子的归属感和在哪又进步了。兴趣为本,一个是增强归属感,另一个是成就感。
怎么去掌握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是在增多呢还是减少呢?家长如何判断?
通过觉察孩子的态度来感知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什么级别。比如:
主动:愿意-喜欢-热爱-酷爱;
被动(甚至不动):不情愿-讨厌-厌恶-憎恨
热爱:我很想做,你不跟我做跟你玩命。
厌恶:不想做,让我做我也不做。
憎恨:让我做我就跳楼。
每一个层级背后都有相应的行为,就可以看懂孩子兴趣的晴雨表了。
离愿意最近的地方是不情愿,当孩子做一件事,不用你叫,就自己去做了,就表明他现在是有兴趣的,说明我们过去的方式是有效的,就可以继续;如果我们叫孩子去做,他拖拉不想去做,这时怎么办?如果孩子磨蹭你催逼,那么孩子的兴趣是在降低,我们的行为是在打压孩子的兴趣,接下去孩子就会厌恶,再接下去就会变得憎恨。当孩子刚刚出现不情愿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不是作业,而应该是兴趣,也许他在学校产生了很多挫败感,也许他在学校不开心,先去了解他的情况,让他从不情愿的状态里走出来。
注意: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停止过去的模式就是一种进步!
4、注意:勿把书本当教育
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拘泥于课堂上,书本里。"以世界为书本,万物皆可学",如下践行中提到: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就像践行中的观点,如果我们不把“玩”和“学”分的那么清,和孩子一起在玩的过程中探索世界,保护好孩子天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