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很多准大学生和家长最为焦急又紧张的时刻。
很多家长开启了免打扰模式,因为这一选,关系孩子的终身。
高考毕业的孩子大多已满18岁,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自己的梦想,爱好。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但更多的是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走自己想走的路。
在填志愿、选专业时,难免会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
家长会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清楚的了解到,什么专业更热门,将来更好就业,更有发展前景、更稳定。
孩子们却一直在我喜欢的,我感兴趣的,我热爱的专业里,寻找自我世界里那一个远大梦想。
其实他们都没有谁对谁错,都是真心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但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
身边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朋友的孩子,男生。五年前,高考成绩理科580分,一本线上40分。孩子开心、家人欣喜,亲人祝贺。
选填志愿时,家长各方了解,多面学习,建议他在医学、计算机、建筑学上选择。专业热门、就业路广、工作稳定。
小伙却对医学和建筑没有半点兴趣,偏好网络安全、软件工程、动漫设计感兴趣。
在家长的百般了解和劝说后,最终小伙妥协了,被川内一所211录取,专业选择了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管理。
四年的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很漫长。计算机专业的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难,对于一个对专业完全提不起兴趣的人来说,就是折磨。即便他曾真心努力学好。
在繁杂枯燥的代码学习中,他越来越厌倦。背代码好难,编程好难,到后面越来越深的专业课程知识,就感觉压力好大。
渐渐的落下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低,仍然每天坚持强迫自己用力的学着。
最终,连续两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失利,彻底压垮了他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最后动力。
原来的学习时间变为游戏时间,一旦没有课,就藏在寝室打游戏。食堂再远再近懒得动步,外卖送到寝室门口。
四年后,学分足够,成绩及格。专业知识不扎实,实习经验不充分 论文答辩没过关,没有被毕业。
而此时,回顾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才知道自己浑浑噩噩度过了自己最该充满激情的四年青春。
再回首这四年的成绩,除了高考后拿到的一个驾驶证,其它两手空空,一证没有,包括毕业证也没有。
求职招聘网上的简历,空白一片,一贫如洗,两个月时间,上千份简历石沉大海。最后接到两个面试电话邀约,自己却已没有去面试的信心了。
在家人的责备声下,在邻居亲友充满嘲讽的眼光下,在生活所迫下,他选择了在超市做最底层的店员。
同学建议他报名应届生征兵,去部队从头学起。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报名了。一切准备就绪,就在体检时,被检查出脂肪肝。希望再次破灭,他再一次备受打击。
他咨询医生身体原因,结论是,长期饮食不健康、不规律,熬夜太多,运动太少。
毕业后的第一年快结束了。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人考了公务员,有人参军进部队,有人有了稳定的工作。
而他,依然是那个售货员。在这一年里的低薪工作中,他兼顾学习,好不容易二次论文答辩成功,才拿到了毕业证。
在这五年,他失去了青春、失去了机会,败坏了革命本钱-身体。唯一得到的是教训。
家人看他定下心来学习和工作后,问过他:如果再给你重新上一次大学的的机会,你还会是这样的态度和结局吗?
他简单四个字回答:“当然不会。”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说:
1.或许你们为孩子们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全方面考虑的对孩子最有利的。但是现在的热门专业,四年后,未必热门。同样,现在的冷门专业,四年后也未必冷门。现在的人才缺乏专业,四年后或许就是人才过剩的专业。
2.请更多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梦想,或许他们的想法不够成熟,考虑的不够全面,但确实他们一心想要实现的梦想。
我想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准大学生们说:
1.高考的结束不是结局,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所选的专业是什么,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脚踏实地的认真学好。毕竟你们已经是满十八岁的成年人了。
2.十八岁的成年人,应该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学习、游戏、运动张弛有度,千万不要过度的放纵自己。
3.理想事业和兴趣爱好一定要分清楚,不要把专业当兴趣,也不要把兴趣当专业。专业的学习和理想可以相辅相成,兴趣爱好就是生活的调味剂,可重可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