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反应,农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甚至有的家长告诉我“小时候太宠了,没办法管教”。其实我觉得孩子的“学习力”,在低年段,和家庭、学校、教师、学习伙伴、孩子自身经历体验…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这边主要从父母可以做什么,浅谈下孩子语文能力提高,从哪些方面入手吧
1.孩子的童年期。观察班级的孩子,以及自己身边老师的孩子。我觉得并不是教师子女就“本来比较聪明”,而是,
首先,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不要代替孩子去表达、而是引导,并且有耐心和方法去倾听,并且加以肯定和鼓励。
其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切身体验。现在我们国家更加重视国学经典,很多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感和“行为准则”都早存在于其中。当孩子浪费粮食的时候,靠近农村的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下粮食的耕种和收获过程:那种在烈日下,弓腰插秧的辛苦,那种在收割时的喜悦,从稻谷到一粒米的过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让孩子明白道理,更让孩子体会了经典文学的“美”,提高了孩子对于经典文学的喜爱和兴趣。转而通过一些发展中国家缺少粮食的场景,让孩子形成对比。引导孩子自己去说说体会。任何言语的单向输送,都替代不了孩子的自身体验。
最后,重视言传更要身教。孩子的很多习惯养成和父母有关系,甚至是从父母身上直接学到的。有的父母在遇到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一句“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以此为借口,然后不求突破。孩子在这种言行的影响下,孩子学习上碰到困难,也是觉得“我不行”。所以,请父母给孩子一种“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可以学”的一种处世之道。不怕犯错,勇于改错。
这些小点,在孩子学习中,是对孩子学习能力培养有帮助的。能力习惯的培养,是成绩提升的前提
让孩子,像花儿一样,以健康姿态向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