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马斯克·韦伯(Max weber)就说:“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在“理解型学习”的WHWM模型中,What、How、Why都是方法,而蕞关键的却是要找到AHAmoment,也就是“Meaningful”,韦伯的这句话也恰好说明了Meaningful的价值所在。“自我编织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私的基因”所不能解释的“利他”行为,而这种对抗本能的“利他”行为,可能可以在“意义”中找到答案。
寻找意义所在,阅读也是如此。
一、在历史中看到当下
我常常在想,去读历史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物在时代中的挣扎与彷徨,我们也能够看到大人物在当时的魄力与困境。
就像书中提到的,强如汉武大帝,连年的征战,虽然对于当时来讲,人力财力是及大的消耗;而对后世来讲,确实建立了“匈奴可退”的信念。
而近代历史也告诉我们,任何“列强”都不可怕。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信念。
面对现在yq,历史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yq过后,经济将逐渐复苏,百废待兴反而孕育着更多的机会,只是当下确实“苦”了些。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儿。
“对个人的具体困境,一本书能给到的方法其实很少。但是在书里,我们总能看到在类似的情况下,别人是怎么重燃信心的。”
二、在生活中接纳自己
岁数大了以后,很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忧心忡忡的时候。当我看到福特、山姆等等很多都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令人崩溃的生存条件非但没有消磨斗志,而是在这种困境中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我们熟悉的曾公、曹公等等,也是生逢乱x世,时势造英雄,果然如此。想想自己曾经人生中非常灰暗的两年,除了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外,还有书中那些人物帮助了我很多,他们有的是大人物,而有的也是如我们般偏安一隅过着普通日子的小人物,大人物让我理解了即使强如曾公也过得没那么如意,还有很多厉害的人,他们在大潮之中颠沛,却也能自得其所;而小人物让我明白了世间本就如此,烦恼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已,或者说,活着的一部分。
而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也让我找到了一种慰藉,“心中存着它们,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不会感到孤独。”特别是在你的圈子不被理解的时候,可以将圈子放得再大一些。
“一套行为和处世的模式,也是一个由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没有时间、空间的约束。加入了它,我们脆弱、短促的生命就加入了一个无穷增值的进程,不论我们的生命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都可以在那里收获意义,汲取力量。”
三、书山书海,自由行走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书籍,而我们的先贤给我们做了筛选,比如孔学、唐诗三百首,还有我们能够看到的很多书单,这些去粗取精的潜在基础,都保留了筛选者的意志,有一定的历史、zz、三观在里面,而我们要如何对抗这种筛选呢?
书里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随队行军之外,允许自己出列散步。
1、用选集对抗选集。简单来说,就是同类的选集,可以多选2-3类,这样就能够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2、到更大的池子里去。不要只读一个人所谓的“代表作”,否则会错过很多,随机漫步似的闲逛,能发现更有意思的风景。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态度,“急功近利”考学还行,但对于想要接近“阅读的意义”来说并不是一条捷径。而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会通过穷尽一个领域来重塑自我,触类旁通,一个领域精深以后,就掌握了一整套实践及可行方法,比如《学习之道》的作者乔西,象棋D师、太极拳W,从一个领域深耕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一样出色。
3、去“翻垃圾箱”。有些“精华”可能藏在历史“废料”里。在听熊逸老师讲解《资治通鉴》的时候,他对比着《史记》一起讲解,那时候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取舍,他本人的立场、文化发展阶段以及zz的需要都会影响取舍,而被放弃的那些史料对现在的自己未必是毫无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