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我情绪都不高,一直恹恹的,提不起劲头,可能是一种生理周期吧。敏感的儿子吃中饭时看着我,问:“你怎么了?”我回答说没什么。
他大概想起了早饭时不愉快的事情,问我:“你是不是每天都不知道给我做什么吃的?”我说是。
他顿了一下,说:“你可以做饼的时候放点火腿。”
听到他这么贴心地给出了具体建议,我提起精神,说了句“好”。然后问他:“你是不是特别害怕我怎么了?”他说“是”。
我说:“为什么?”他回答说:“大概是小时候你打我打得太多了。”
是这个因果?难道是被我打怕了?可是凭心而论,从小到大,我打他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他一直念念不忘曾经有一次我拿着铁棍子打他屁股,每次都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我当时打他的细节,甚至再加上自己的臆想,添油加醋。
他自己还记得那次挨打的原因,他把老师留的一百道口算题作业弄丢了。其实他挨打的原因100%都是因为写作业,太磨蹭,磨蹭到令我发疯,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母子整整12年。我下班回家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作业写完了吗?”他的回答也永远都是“快了。”然后不写到大半夜绝不罢休,从一年级到高三,几乎天天如此,用尽方法说尽好话帮他改这个毛病,通通无效。
但是现在我也不想与他多计较这个事情了,只问他:“你知道朗朗是怎么学钢琴的吗?”不等他回答,我接着说:“被他爸爸吊着打!逼得他恨不能要自杀!如果不打他怎么能成钢琴家?小时候哪有不挨打的孩子?除非你学习特别自觉,你也知道,真正学习自觉的人多吗?不挨打怎么成器?就说你们班的那个XXX,当初没有他爸爸那顿痛打,现在能这么好?我的那种打法已经是太轻了。”
看他不说话,我又加一句:“我就是小时候太心疼你,打你打得太少了。如果我狠下心,逼着你学些钢琴书法什么的,现在你也不至于什么技能都没有。”他向我提过对于自己小时候没能学个一技之长颇为后悔。
他大概不想让我一直这么咄咄逼人地说话,想找补点什么回来,就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小时候都没和你们在一起,你怎么会舍得打我?”
是的,四岁以前,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姥姥在带,等我们一家三口团聚,我们确实还挺觉得对不起他的。但是,且慢 ,明显地,他的逻辑已经乱了。
我心里暗笑,说:“对啊,所以我打你绝对算少的,你去问问你们同学,谁挨的打比你少?”
对于打孩子这件事,这几十年,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从最早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到后来的“赏识教育”,说孩子是夸出来的,甚至仿效国外的说法,说打孩子是犯法的,再到最近又开始对打孩子教育出现赞同的声音。
其实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也是各具个性的,不同的孩子与各具个性的家长组合成的家庭,适合的教育方式也肯定是不能雷同的。所谓因材施教,这个“材”体现在每个家庭里,不光是指孩子,还应该包括家长。教育模式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如果孩子教育成功了,你才可以说你的方式是正确的,可是这个方式是否适合其他家庭,还真是未必。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或许也是老天给的吧?父母的教育方式刚好是最适合自家孩子的那种。
见过很多被父母打出来的成器的孩子,也见过完全不用父母操心自己把自己管理得很好的孩子,听到过被夸得充满自信的,也听到过被夸得专横跋扈的。教育方式原本就是一个大概率的总结,有普适性,但没有绝对性,可以借鉴,但真不是想拿来用就能用的。原因嘛,一是用在自家孩子身上或许没效果,二是可能自己也根本做不到。
怎么教育孩子,是是非非,对对错错,形态各异,成败都有,没有重来也没有试错,可能这才是大千世界本来的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