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三人行把bafabafa带进了小学课堂

在UWC day做这个culture simulation的game的时候,就在感叹说一个游戏为什么可以做到有趣又意蕴深厚的。结果,半年过去了,刚好借impact week的机会做了一个简化版的bafabafa,把它带入了小学生的课堂。其实在我们开这个workshop之前我们两次前往小学,观察他们的课堂。

当看着熟悉的数学和语文补充习题,熟悉的语文课本排版时,不免会有一丝恍惚。这种梦幻不真实的感觉在后面的课堂越来越强烈。

我们星期二观察的是英文课。现在还能会想起英语老师口头禅"yes or no"。当时我还感叹说这个口头禅真好用。如果突然不知道讲些什么,就可以用这句口头禅填补空白。但是看着全班同学乖顺地一起回答“yes”或者“no”的时候,不知道内心有一种反感,为这种顺从,为这种统一,为这种...

那些曾经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在回看的时候,却让我感到一丝...:

比如,说着一些假大空的话,“如果以后遇到战争,我一定会冲锋陷阵,为中国出力!” “大家为她鼓掌啊!作为一个女生,居然有如此高尚抱负。”

比如,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牺牲”(居然没有人因此发笑)

比如,你不要问他,他是什么都问不出来的!我给你挑一个哦。

比如,我听不到你们的情绪。我听不到你们的声音。所有人再读一遍,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

我在想,如果我仍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是否也会变成那个我讨厌的样子。那个非常在乎老师的喜爱,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的那个人。

我突然觉得,这样的课堂,一个有自己独到想法/异想天开/...的孩子可不一定是获得奖励的。这样的同学的发言往往没有人认真听,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发表。

为什么老师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啊?为什么大家觉得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就是不可以反抗的。老师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最高效的,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建议。

为什么在我分发牌的时候,大家都是如此乖巧的等着我给他们牌啊。不争不抢。

当你问的问题都是填空题的时候,或者选择题的时候。

当同学们都在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而不是给出自己的看法。

当老师从来不在乎同学给的答案是什么, 为什么给这个答案的时候。问问题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形式,老师最终能听进去也只有和自己已经想好的答案一致的。

为什么“姐姐”的称呼,一定会变成“老师”啊?

为什么大家背着我偷偷作弊,但是我走过去的时候都要刻意假装自己自己再认真做呀。

为什么我特别讨厌“抽查”这个词,但是在当下还是会用这个词啊。是中国的教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袋里的缘故啊。

但是,你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你会发现,你同样也会把老师的地位至高,觉得你们两者之间有距离,你也会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大多都是对的,哪怕你有异议,你也不会提出来。

为什么回答问题要起立呀?为什么回答问题要举手啊?为什么上课下课要起立问候啊?

为什么自己其实内心里也在期望在下课的时候有仪式感啊?

为什么这么顺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