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到钱的时候,第一时间跳出来的感受是鄙视?是恐惧?还是欢喜?抑或踏实感?
当你为人父母后,又是如何帮助孩子和金钱建立关系?
是很随意的想起来就给,想不起来就不给?或者压根儿就没有给孩子零花钱的意识,还会说孩子没有钱的概念?
是不是很担心给孩子零花钱,怕他大手大脚,所以给钱的时候不情不愿,孩子拿钱的时候也是不爽不快的?
有没有父母因为孩子做好一件事拿钱来奖励,做坏一件事就拿钱来惩罚?
还有没有父母会认为自己很大方?因为每次当孩子开口问自己要钱的时候,都会超出孩子的预期?
每一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未被父母觉察到的心理机制,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些心理现象。当然,那些现实层面的因素,比如说学校不让孩子带零花钱去学校,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但它绝不是就因此不给孩子发零花钱的理由。
要知道父母跟钱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会投射到孩子跟钱的关系上。
孩子跟钱的关系又反映着父母跟孩子是如何互动的。
这样的互动关系直接塑造了孩子的人格。
比如父母跟钱的关系很疏远,很漠视,对钱没有太多的概念,这样的冷漠情感就会投射到孩子与钱的关系上。孩子对钱也没有什么概念,对物质的关系,自我意识自然就会很淡漠。常常表现出要么对物质的不关心,没有欲望,要么就是挥霍浪费,一掷千金。
那些担心孩子大手大脚不给零花钱的父母,潜意识是害怕孩子把钱控制的很好,而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把担心和不信任投射给孩子,暗示孩子的不能:你还需要妈妈替你来控制财务才行。
父母控制金钱的背后意味着要控制孩子。
担心对钱的失控,意味着担心对关系的失控。
如果有的父母在用金钱来奖惩孩子,那么父母在做一件事:做阻碍孩子与金钱关系的绊脚石,而不是连接的纽带。
因为有奖励势必就会有惩罚,奖励是为日后的惩罚做铺垫。最终会引诱孩子把恨的情感投入到金钱的关系上,成功的破坏了孩子与金钱的和谐关系。
在孩子张口问父母要钱显得很慷慨的父母,有没有觉察到自己其实是在用假大方来掩饰自己的吝啬?
因为真正大度的父母会建立一套金钱机制,保证孩子对钱的需求,而不会等孩子张口要。
真正大方的父母还会感同身受,孩子在每次张口要钱的那种刺痛自尊的羞耻感。会体察到孩子在内心已经演练了无数次的要钱场景,以及对父母心情的无数次的评估。这样几近乞讨方式的要钱,即便要到了,也无益于孩子的自尊水平、自信水平的提升,多给的钱也很难让孩子生出感激之情。更何况孩子还常常遭到父母的拒绝。
当父母能够觉察到自己与钱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了孩子与钱,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时,那么零花钱机制的概念就是时候推出了。
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和金钱建立和谐而亲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值得拥有金钱,能够掌控金钱,并且还能够用金钱为自己、为他人做很多的善事。零花钱机制的建立就是父母为孩子做了一件善意的事,如何建立呢?
第一,与孩子讨论给钱的方式:时间,频率,地点数量。
第二,与孩子讨论零花钱的涵盖边界,都包括哪些范围。
第三,以上的内容不仅要听从孩子的声音,而且需要2~3个月的现实检验来不断地修正,方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四,一经固定下来,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打折、拖延发放零花钱。因为稳定、持续是修复孩子内在的安全感、确定感的有效方式。
第五,零花钱不能与任何形式的奖惩捆绑,这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钱关系。
第六,无论孩子怎样使用零花钱,哪怕一天就花完了所有的钱,父母也不要去干涉和指责,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坚守发放零花钱的时间和频率,陪孩子一起等待下次零花钱的到来。这样就训练了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汲取一个教训,学会了零花钱的安排和规划。
第七,在孩子越来越有能力掌控钱的时候,孩子确定感,安全感,掌控感,自信感,规则感,成就感都在不知不觉中水涨船高。继发获益的是提升了财商,学会了理财和金钱的规划。
不言而喻,为孩子建立了零花钱机制后,孩子最大的收获是从此拥有了自我意识:
再也不会稀里糊涂的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
再也不会迷迷糊糊地丢三落四。
从此开启了节约、珍惜、爱护的模式,建立起与物的深情关系。
好了,前进的秘诀是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