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有官做,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他没有遭受刑戮之灾难。”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感悟】
一、南容其人其事
朱子《四书集注》说:“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名绦,又名适,字子容,谥敬叔。孟懿子之兄也。”谥号是人逝世以后,一般是国君封他的一个号,“敬叔”这是对他的一个更加恭敬的称呼。把控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懿子是他哥哥,南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与一般的贵族子弟不一样,言语谨慎,崇尚仁德。
《论语》【11.6】:“南容三复白圭”。“白圭”是《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是专门赞叹“玉洁冰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白圭是古代白玉制的一种珍贵而莹洁的礼器。“圭”就是做官的人上朝时手上拿的手版,所谓“朝笏”便是它。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第一是礼仪的规定;第二作为大事的记载。
《诗经·大雅·抑》的核心是“抑”,四句的意思是说白色玉器上如果有污点,还可以打磨掉;说出口的话语如果有什么失误,可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戒人,要慎于言行。南容读到这篇诗,连读了三遍。实际上这个“三”,也不是光三遍,它是代表多,多次的读这篇诗。可见南容对这句诗特别有体会,他特别的慎于言语,求没有瑕疵。
南容懂得守住“玉洁冰清”,不露锋芒,进退适度。也就是说,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能,也擅于自处之道。这个“三复白圭”的南容。唐追科“郑伯”,宋加封“龚丘侯”,后改称“汝阳侯”。明嘉靖改称“先贤南宫子”。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二、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南容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子的生母是继室,孔子的前娘留下来一个腿残废的哥哥。孔子的母亲就带着三岁的孔子和这个表哥自谋生路一起生活,孔子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一个人。他对哥哥非常关心,对哥哥留下来的这个女儿,也是尽心的照应,孔子提倡“悌”,兄弟有爱,自己更是孝悌的榜样。
孔子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南容,这确实不是看重南容的财富地位,最关键是看好了他的德行和谨慎。南容这个人言行非常谨慎,说话真的是慎于言,行为也是很谨慎,在治平之世,才能不被埋没;混乱之际,能够保护好自己,实在是明智啊!是一个清白之身而能让人放心的人。
另外,南容也是孔子非常信任的弟子,公元前538年,孔子想去拜访老子,对南容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容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容陪孔子前往。
我们将本章与【5.1】章结合起来感悟,就可见孔子处事的无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过牢而值得依靠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嫁给了有德的世家公子的南容。
上蔡谢氏:国有道,其言足以兴,所以不废;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故免于刑戮。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两句话也是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到的处世原则——治平之世,才华不被埋没;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危险。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您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