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梦中婚》中,有一个段子:
于谦的父亲接了个大活——盖一个70米的烟囱。没日没夜干完了,甲方来验收,却死活不给一分钱工钱。原来是图纸看倒了,人家是让挖口井。
实际生活中,自然没有这么夸张。不过,由于沟通不足导致的信息失真、理解偏差,可谓比比皆是。
事情搞错了,领导的看法:你在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了,这点事还用说吗?下属的心理:我哪知道你是这么想的,我以为如何如何。
在这件事上做的不错的日本人,是如何给员工布置工作的呢?
日本的现代管理源于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戴明博士有一个重要的思想,任何一项活动如果要有效进行,就需要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
具体到布置工作,日本人会要求上司把任务重复5遍。下面分享一个对话场景:
上司:“渡边君,麻烦你帮我……”描述工作内容后,渡边君说“是,我知道了。”转身就要离开。(第一遍)
上司:“别着急走,回来,麻烦你重复一遍。”渡边君复述一遍后,问:“那我可以走了么?”(第二遍)
上司:“别着急,我再问你,你觉得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渡边君回答:“我觉得这件事的目的可能是……”(第三遍)
上司:“你认为这件事情出现哪种情况,需要向我作汇报?出现哪些情况,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渡边君回答,他认为出现哪些情况向上报告,那些情况自己作主。(第四遍)
上司:“如果是你自己做决定,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吗?”渡边君答,如果让我自己做,我会如何如何做。(第五遍)
这样一番沟通下来,有关工作的内容、目的,在渡边君的头脑里有了清晰的理解,对工作中的处置权限,有了具体的把握,甚至会有一定深度的创新性思考。
工作如此布置,渡边君最终完成情况,与上司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是就比较契合了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樊登《可复制的领导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