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经典24史系列 30.牛人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前的故事

想要一口气读完唐史,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阅读提示:本书系连载,每篇大致以一个故事为主,内容前后连贯,详细完整,如果您觉得前因后果、故事背景不太清楚,那是因为以前的章节中可能已经交待过了,想了解它们,掌握历史全貌,请关注VX浩,里面有完整内容。加油!

第九章 李密的起落

第一节 牛人李密

这颗流星就是李密。

终于轮到他主场了,他在后台已经等得很久了。

这是个牛人。

不同于出身低微的那些起义军将领,李密出身高贵。曾祖父李弼是北周太师,封魏国公,位列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和李渊的祖父李虎是一个级别,也是妥妥的关陇贵族。

这么说起来,他和李渊还是世交。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年轻时的李密就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好孩子。

他和李渊一样,早年丧父,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财产,算得上当时的豪门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常常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曾拜当时的大儒、国子助教包恺为师学习,这人数千个学生,据说资质都在李密之下。

李密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他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济世救民为己任,曾散发家产,救济亲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

他还生有异相,史载“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这幅模样实在不好想像,那时也没有相机,留不下照片,我们就权且一看、姑且一想吧。

隋炀帝对此印象很深。因为当时李密靠老爹的关系当上了东宫千牛备身,成了太子护卫。

看来这是个好职业啊,李渊也曾干过这活,两人相似之处颇多。

这么年轻就给太子服务,和未来的皇帝结下了深厚友谊,等到太子即位,正是年富力强、大展拳脚的时候,到那时要资历有资历,要关系有关系,还愁不能飞黄腾达吗?

这么说来,权贵们培养后代的思路都是差不多滴,太子党厉害之处就在这里。

隋炀帝在仪仗队中看见了他,问亲信宇文述:“刚才在左边卫队里的那个黑脸小孩是谁?”

宇文述老实回答:“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之间不同寻常,不适合担任宫廷宿卫。”

隋炀帝的眼光还是很毒滴。

领导已经摆明要撵人了,但宇文述不能实话实说啊,那样太伤人了,何况还有贵族的后代,就骗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谋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太适合老弟。”

李密非常高兴,看来他也是这么认为,心里不太愿干这活,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这等小事岂能放在眼里?于是称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一个经典形象是他骑着一头黄牛去拜访包恺,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他则一手捏着牛绳,一手翻书阅读。

这就是著名的“牛角挂书”的典故。

正巧贵为越国公的杨素出差路过,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惊异,询问之下,才知是关陇集团后裔李密。

两人交谈一番,都十分愉快。

自此杨素对李密十分赞赏,曾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杨玄感由此对李密另眼相待,两人倾心相交。


第二节 千里大逃亡

杨玄感兵败后,李密被抓后押往高阳县(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他不甘心就此赴死,就和同伙商量逃跑。

于是老套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人不少都是官N代,身上都有钱,李密就让大家凑钱,然后拿着钱开始忽悠押送官员:“我们就要死了,这些钱留着也没用,我们死后,您就用它来作安葬费,剩下的就送给您了。”押送官员眼看天降横财,禁不住诱惑,就答应了。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路上的看管渐渐放松了。

到了潼关以后,李密又开始演戏了,让押送官员买来酒肉,每天晚上和同伙大吃大喝,又吵又闹,通宵达旦,上演出一副最后的疯狂的戏码。

押送官员一看这些都是要死的人了,死之前吃喝玩乐,也属正常,就没当回事。

到了邯郸县,李密和同伙共七人露出了真面目,趁看守不备,挖穿墙壁逃跑了。

李密先是投奔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市陵城区)起义军首领郝孝德。

这是个标准的农民,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起义的唯一目的就是吃饱饭。只要有饭吃,能活着就行,至于能不能称王称霸,平定天下,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也没有重视人才的概念。所以,当李密对他说:“你若重用我,我给你出谋划策,河朔指日可定。”

郝孝德实话实说:“我起兵是因为没饭吃,你是朝廷通辑的重犯,要是知道你在我这里,我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瓦岗翟让那儿人更多,我送你去那儿吧。”

这等于是下逐客令了。

出身贵族的李密看不上这种人,更不愿意受冷落,就来到了齐郡(今山东济南)投奔王薄。

王薄颇有城府,对这个朝廷钦犯,表面上客气,实际上戒备很深。

李密无法施展,只好又到了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一带),实在没地可去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他自称刘智远,这次是真的隐姓埋名了,幸亏当时天下大乱,身份不明的人多的是。

名字好改,那年头又没有户籍,不好查户口,也没有知道他的身份,但行为就不好掩饰了,不久他就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因为在别人看来,这个人实在很怪。

这时他身上已经没钱了,饿的时候甚至吃树皮,也没什么谋生的技能,没办法就开始贩卖学问,开馆收徒讲学,靠一点微薄的束侑度日。

这也算正常,没什么好怀疑的,只能说明这个人很有学问,没有学问是当不了老师的。

但这样过了几个月,李密心里的郁闷就遮掩不住了,开始发作,表现得闷闷不乐,然后写了一首诗《淮阳感怀》: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首诗写得很一般,谈不上什么格律或词藻,语言也很质朴,但里面的内容却大大地惊人。

前十句都是触景伤情之类,这在古代稀松平常,这么写的人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问题出在后八句:从“秦俗犹未平”到“虚生真可愧”。

秦朝什么风俗?秦始皇横征暴敛,法律严苛,徭役繁重,民众生活艰难,苦不堪言,不得不扯旗造反。汉朝为什么兴起?刘邦及其后代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最终开创了大汉王朝。樊哙和萧何本来都是小人物,只因赶上了风云际会的好时候,留下了千古美名。世上的英雄们呃,不要无所作为啊,否则会羞愧的。

这是标准的反诗啊。秦朝二世而亡,现在隋炀帝也是二世,并且也是苛政猛于虎,民怨沸腾,李密你写这样的诗,分明是以古喻今,不怀好意。

这诗口气很大,不像是一个乡村农家的穷酸书生能写得出来的。

这个人不仅写诗,诗写成后还对着诗流下了泪水,这就说明他不是写着玩的,这诗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他有反意!而且反意还很强烈!男儿有泪不轻弹,要不怎么会流泪?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人来路不明,有文化还想造反,不可不查!

隋朝实行严格的乡里制度,邻里之间如果相互包庇,整个里的人都是要连坐的,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举报。

怀疑他的这个人立即报告了淮阳太守赵佗,赵佗一听境内有人写反诗,立马带人来了。

作为追随杨玄感造反的人,李密受到全国通辑,赵佗自然认得李密。

他认出了李密,但当时带的人太少,让受惊的李密又一次跑了。

李密无处可去,只好来到了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这里。

丘君明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收留,就将他藏在附近著名的大侠王季才家里。

王季才不愧是大侠,不仅收留了他,还很看重他,以贵宾之礼相待。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李密文武双全,年轻时曾散发家产,救济亲友,收养门客。

这也是侠义之风啊,两人脾性相投,一拍即合。

王季才发现李密谈吐不凡,很敬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颠沛流离的李密终于有了容身之所。

如果不出意外,李密很可能就此生活下去,毕竟有了家室,轻易不会再到处流浪。

偏偏意外发生了,丘君明的侄子丘怀义知道了李密的身份,他不敢隐瞒,于是举报了叔叔。

隋炀帝一听有了李密下落,当即命丘怀义携带诏书,会同当地官员来抓李密,兵马围住了王季才家。

也是李密命大,当天他正好外出,躲过一劫,但救他的丘君明和王季才就没这么好运了,两人双双被杀。

李密第三次逃亡。

这一次不仅自己差点被抓,还连累了新婚妻子,连累了岳父,连累了妹夫。

我对不起他们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心比天高的李密不禁哀叹不已。

别叹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是上天对你的必要磨炼。

不要着急,快了,坏日子快到头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