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人,你知道“四川”的来历吗?“四川”有哪些含义?
“四河说”——
据字面意思,很多人都会把四川的“川”字理解为河流,“四川”就是指四条大河。查阅四川水系可知,四川河流众多,还真有四条大的河流,比如: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清代《澄衷蒙学堂字课》中就讲:“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是以为名也。”可见,这一说法,在历史上是有人认同的。
四川水系图
“四州说”——
对于“四河说”也有质疑者,明末清初史学家顾炎武、现代文学家流沙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据顾炎武考证,四川得名不是因为四条大河,而是与宋代设立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这“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这一说法,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
宋朝在地方设置三级行政区划,即路、州、县,严格意义上讲是州、县二级行政区划。“路”在州之上,但“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路”与交通、行军有关,将一路军队控制的地区称为“路”。“路”实际上为朝廷派出的监察区,“路”的长官由朝廷临时委派,本质上作为皇帝的“特派员”。可见,“路”与现在的“省”也不相同。
公元964年,宋朝北路军和东路军出征灭后蜀,将两路大军控制地区合并为“西川路”。
公元997年,北宋形成十五路,其中四川地区为西川路、峡路,四川地区被称为川峡地区。峡,就是三峡;川,不是指的河流,而是指的四川盆地西部的平川沃野。
公元1001年,北宋将西川路、峡路进行调整,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
到北宋中后期,“四川”成为正式地名。
元朝设置了“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四川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管辖今天的四川中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
清朝时,将川西高原划归四川省管辖。
1950年,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和西康省。
1952年,撤销四个行署区成立四川省。
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其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
1997年3月,重庆市设立为直辖市。
今日“四川”含义多元——
从地理上来说,四川一般指四川盆地;
从文化上来说,四川一般指巴蜀文化区,包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市。
从狭义上理解,四川特指今天的四川省,不包括1997年3月已直辖的重庆市。
从广义上理解,四川为巴蜀文化及其影响区,包括汉代益州及三国时期的蜀汉疆域,覆盖今天四川省大部、重庆市、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及云贵高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