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论《七步诗》的豆与萁,有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虽非原诗,但这首诗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曹丕上位想打压其弟曹植,欲扬先抑的赞扬其弟聪智可七步为诗,希望现场表演一番,以豆萁为主题,成有赏,失有罚。
曹植以同根生为主旨,以豆被煮喻已,以燃萁喻兄曹丕,前两句叙景,后两句抒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之事的悲愤与斥责。钉子的世界里全是锤子,曹植站在豆的角度认为燃萁煮豆是萁过于无情甚至过火而作《七步诗》。但站在萁的角度来赞扬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写出来的诗就顺理成章的称为《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反七步诗》
若非同根生,怎愿以自毁成全席上珍?郭沫若反的不止是七步诗,更是对才高八斗的曹植表示单方面的置疑,而著有史论宏文《论曹植》。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华罗庚《赠诸弟》
华罗庚的“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替豆萁伸冤》
鲁迅虽暗指当时具体事件,看标题就知道是站在萁的角度,自然列入反七步诗的行列。
事无绝对,只要你肯认真,总能自圆其说。
02
阅读后小何问,曹植作出七步诗之后具体被如何处置了?我狡辩说曹植如何被处置不重要,诗中的观点及后人的解读才是本文的侧重点。
小何继续补刀,就三国小说中是如何描述曹植最终下场的?不得不服软,回应说不知道。
人后不议人,恩!小何嘲没嘲笑以及如何嘲笑就不再作记录。
03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自幼才华出众,很受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曹丕成为魏国皇帝。
曹植和曹熊(第四子)因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追问他俩。曹熊因怯自杀,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
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便给曹植一次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曹植轻松完成,曹丕不服,让应声作诗,于是就有了豆萁之说。
在其母亲的央求下,曹植最终被贬为安乡侯。
真正的七步诗是: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斗牛》
而千古传诵的豆萁诗应该叫应声诗才对,只因写的太精彩,再有这首诗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七步诗》章节,七步诗的真正含义是出现在同名章回中的应声诗。
小说原文更精彩,有必要雅文共赏。
04
却说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熊缢死,心甚悲伤;忽又闻曹植被擒,其党丁仪等已杀,大惊。急出殿,召曹丕相见。丕见母出殿,慌来拜谒。卞氏哭谓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尔放纵。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瞑目也。"丕曰:"儿亦深爱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母亲勿忧。"
卞氏洒泪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
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三国演义》节选 第七十九回 七步诗
05
人物情节可以追溯,诗句原伪也简单理一下。
版本一即上文一直讨论的七步诗。
版本二: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06
《三国演义》属章回历史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距三国时代约有一千年,而《世说新语》属笔记小说著作于南朝宋距此事约不到二百年。
《世》中的七步诗更有可能忠于原作,同时小说写出来是给当代世人看的,会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三国》距我们更近,这样也可以理解《三国》中的七步诗更符合我们当代人的欣赏韵律。
07
我们口中世代传诵的七步诗,非七步而作,更非原作,如此而已。
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 欧阳修
08
事隔好久,再来补充一下曹植七步诗之后的抑郁人生。
曹丕称帝后,猜忌、迫害曹植结果弄巧成拙整出七步诗事件反而成全了他,事后曹植在母亲的求情庇护下虽无生命之忧但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万物生而竞争,你无意但不碍旁人为了自己的竞争国而怂恿你去做些情非得已的事情,一丈红惊艳背后的残忍阻挡不了世间美人儿对皇宫后院的憧憬。
09
继续更疑,为什么曹植不参加曹操的葬礼?
之所以这样疑惑,是因为他若参加了其父的葬礼,曹丕便没了事后刁难曹植的理由,也就便没了七步成诗的典故。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志》
曹植嗜酒成性,但他的王府上上下下不至于没个关注朝堂动态的主事儿人吧?网上不赞同此理由的声音比较多。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此乃《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情节,只求好看,不求甚解。
那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曹植在曹操死后有写给过曹丕表文《求祭先王表》。
臣欲祭先王于北河之上,羊猪牛臣自能办,杏者臣县自有。
计先王崩来,未能半岁,臣实欲告敬,且欲复尽哀。
《求祭先王表》标题与内文的意思不能再明了了,曹植是想去祭奠其父葬礼的,但被曹丕以庶子不得祭先王为由予以拒绝。
事发之时有理由拒绝你祭奠,事后更有理由惩治你不孝之罪;鸡犬升天时带起满天毛羽,落井下石时只落得一声闷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