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你可曾记得你的故乡?

文/兰言寄墨

年少的时候读余光中的《乡愁》,都说年少不知愁滋味,读到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还是泪流满面,那时候的我还未远离故乡,并不懂乡愁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愿,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距离家越远越好,逃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掌控。机缘巧合,我并没有逃离家乡多远,但也限制了我经常回家的可能性,同宿舍的姐妹有一个本地的,周六日经常回家,常常惹得我们很羡慕,那个时候叛逆期已过,不顺心意的时候反而更会想家,后来我知道,想家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淡淡的乡愁。

以前是每周回一次家,后来是半年回一次,一年回一次,每次回去,家乡都会带给我一些陌生感:张家的老宅子拆了变成菜园子了,李家儿子结婚要盖新房子,那棵老树碍事砍掉了,小学常走的小路围上栅栏了,不能从那边走了!这些在我眼中突兀的改变,让我第一次有种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的失落感,而我无能为力,它依旧是我的故乡,却不再是我见过的模样。

在李玉祥老师以《乡愁》为主题的摄影集里,我看着一张张江南古镇的照片,给我一种深深的熟悉感,我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这些江南古镇有着我记忆里故乡的模样,特写镜头下斑驳的院墙,坐在门边上织物的大娘,广角镜头下宁静安详的乡村,给我一种想要落泪的冲动,作者镜头下的江南古镇很美,在摄影爱好者眼里,丰富的色彩、精致的构图、错落的层次感、美奂的光影,每一张图片都是精品,但在我这个感性的外行眼中,这是我见过最具有感染力的摄影集。

李玉祥老师对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有着很深的热爱之情,他在后记里写: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瓦解、消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的家乡,农耕文明正在一点一点遭到破坏,我常常怀念小时候的乡村,看着曾经的乡村不可避免的一步步城镇化,我内心不曾有一点欢喜,这是农耕文明消逝的缩影,我无力抗拒,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并无可奈何失去它们。

我家乡的村落没有江南古镇的优雅韵味,但它们身上散发的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是如此的相通又热烈,同样也无可避免地在被侵蚀,就像《百鸟朝凤》里的唢呐被时代的洪流冲垮一样,无法挽回。李玉祥老师后记里提到他多年前拍摄过的一座建于明代的水亭祠,一年多后再此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堆残砖朽木。这是何其的痛心!而对于子孙后代们来说,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亲眼见到这些东西,只能从图片上略知一二,再也没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小时候,我妈总会跟我讲她的小时候,那个时候井水很甜,天很蓝,村头的小路上有很多小野花开得极其灿烂,地里会种很多的瓜果,渴了饿了直接摘下来就吃。我懂事的时候,家家都有口井,井水再也不甜,更不敢直接喝打来的水,村头路两边早就盖了好多房子卖东西,地里再也没有瓜果解渴。现代化工业社会依旧在不断逼近,我们有所眷恋的农耕文明只存在于诗人说梦里。

李玉祥老师用镜头留住的农耕文明,是最后一次的视觉盛宴,乡愁的情怀,不仅仅存在于这些照片中,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多年后,你可曾记得你的故乡?它已变成什么模样?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长假之后的忙忙碌碌,说好要收心的。因为假期期间遗留的客户留言咨询比较多,所以假期第一天就加班比较晚,不知怎么滴,...
    dear欢欢阅读 240评论 0 2
  • iOS启动页其实很简单 只要设置正确 尺寸格式正确就可以正常显示 Step1 1.点击Image.xcassets...
    漫雪思舟阅读 4,916评论 1 1
  • 小孙女儿长得乖巧玲丽,呀呀学语的天籁之音,跌跌撞撞的走路动作,还有那一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着实惹人爱。 ...
    心动静阅读 26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