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朋友聊起我对幸福的思考,朋友说,这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要先申明,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所艺术学校的创始人。之所以思考幸福这个话题,其一是因为我认为不应该把自己对幸福的思考权归于哲学家,就好比不能把自己的健康管理权委托给医生。其二是因为我致力于创办一所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陪伴滋养着幸福的学生。作为领头人,思考幸福就是我能否端稳饭碗的关键。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花了些时间思考幸福,也由此有了些浅见,公之于众,供诸君一笑了之。
我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幸福天平,一边是应得,一边是实得。应得就是你认为你应该得到的,而实得就是你认为你实际得到的。任何一个事情,你都放到这个天平上称一称。实得>应得,你的幸福感就提升。应得>实得,你的幸福感就下降。
比方说,今天你迟到了。你认为应该会得到上级一顿十分钟的批评,而你进办公室时,实际得到上级五分钟的批评,想必你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心中难免有点窃喜,比预期少骂了五分钟!假如你认为应该得到上级一顿两分钟的批评,而你进办公室时,实际得到上级五分钟的批评,想必你的心情会相当郁闷,比预期多骂了三分钟!你看,上级同样是批评五分钟,但你的心情却截然不同,关键在于你设定的应得不同。
又比方说,公司传出消息,有10%的人将要被裁员,同时有5%的人会获得加薪。如果你认为你应得加薪,而结果居然不在加薪之列,想必你会有些愤愤不平。如果你认为你应得裁员的结果,而居然不在裁员之列,想必你会窃喜不已。你看,结果同样都是不加薪也不被裁员,而你的心情却大相径庭,关键也在于你设定的应得不同。
中国古人说,知足常乐。我们无法改变外在世界给我们的实得什么,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内在世界设定的应得什么。
或许诸君会问,幸福如此简单?对,原理就是如此简单!可是,真正在实践中要不断降低内心设定的应得,却不容易啊!
我们假设,A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有重大疾病,危及生命。父母最大的心愿必然是孩子可以转危为安,若是孩子健康长大,就已经欢天喜地。而B家庭的孩子一直健康,且聪明伶俐,其父母多会不遗余力,尽心培养。假如孩子虽然健康长大,却不如家长期望的优秀,估计A家庭的幸福感远远高于B家庭许多。原因就在于两个家庭设定的应得不同。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里工作里到处都是。由此看来,实得越多,多数人就会把心里的应得值上调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