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颇有启发,在此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
书中讲到情感引导的重要性。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父母在情感引导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的育儿路上,我认为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了解并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脾气、生长发育,可能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还能不了解吗?例如你知道孩子喜欢抢东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或许你并不了解。了解的同时父母还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必须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总以长辈自居,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事情,这样有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了。
在育儿路上,父母管教孩子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1、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在对付不乖的孩子方面,控制型父母往往会惩罚孩子,威胁、喊叫和赏罚,因为其行为举止令自己完全无法接受;️另一种放任型父母则是两手一摊干脆放弃,任由孩子熬夜,逃避洗澡,想吃什么吃什么—无论什么要求都加以满足,对孩子放任自流。
情感引导型父母会用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方式去实施教育,这样不仅孩子能愉快地接受,而且也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2、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孩子从秋千上跌落下来,目睹全部经过的孩子父母可能心想孩子正好跌至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位家长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这当中其实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个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情绪,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很高兴的玩秋千,下一刻就摔倒在地;随后是尴尬,很多人都在看着他,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创伤更让孩子难受。
碰到这种情况,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父母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询问孩子的感受,确认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处理一些消极的情绪。
必须澄清的是引导不等于溺爱。大多数情况下,你只需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无须小题大做,也没必要进行干预。只有当孩子开始哭起来或者明显情绪低落时,才需要你进行情感引导。不能忽视或轻估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要保持尊重的心态。我如何对待孩子,他们将会如何对待别人。
3、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并不是说不能给孩子奖赏,只是父母有责任让孩子知道,及时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许多家长们糊涂的认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事出有因。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条件是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父母应当学会利用直接后果(而不是消极后果)来教育孩子。孩子不乖通常是有原因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父母需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而不是采取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等消极手段来教育孩子。
书中还讲到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
1、婴儿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亲子互动称之激发阶段,我们会积极地鼓励孩子去探索、发声和交流,来激发孩子的潜能。第二年是激发阶段的结束和限制阶段的开始,也是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的开始。父母需要确保家里的环境是否对孩子足够安全,将一些危险的东西远离孩子;还需要对孩子说个不停,激发他们学习语言;还可以和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还可以早点开始情感启蒙……
2、2-3岁,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两岁的乖宝宝,3岁的淘宝宝”,正是对这个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这个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段时期。
父母需要给孩子设定限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恐惧……
3、4-7岁,保持亲密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已经有自控能力,他们更加适应环境,更加懂事,个性也更加鲜明。父母要根据孩子不断变化的需要来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育儿是一份无法辞职的工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在教育孩子时,孩子可能无法立即给予反馈,但父母的爱,孩子可以体会到,他们必将在未来的某刻回报给你。蒙特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孩子在2-3岁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我们愿意给孩子耐心,他们都能学会。育儿之路漫长,我也在不断摸索学习中,写这篇也是给自己一个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