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像旅游,既可以说走就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也可以提前做好攻略,对某一处景点进行深度游。
泛读是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而精读恰如深度游。
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而书海无涯。以有限的人生与精力,无法读尽天下所有的书籍。所以,泛读是必要的,也唯有泛读,才能扩大阅读面,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并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值得自己去研究的知识。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则可以一读再读,反复研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含义,以及文字后面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已有的、即将写出来的书籍那么多,但经典并不多,而自己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则更少。“好书不厌百回读”,只有反复精读,才能真正将书里的知识转发为自己的知识。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泛读时,遇到自己最感觉兴趣的书,是一种“会意”;精读时有所领会感悟,也是一种“会意”。
很多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看一遍两遍,是很难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含意的,读到三遍四遍,就慢慢懂得了,再读到五遍六遍,对于之前弄不明白的地方,才会豁然贯通。有些书,初读的时候不懂,过一段时间再去读,也许就明白了;还有些书,是必须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含意的。
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情,读来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譬如说《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句诗。少年时代读它,只觉得生命无穷,天地无边,有荡气回肠之感;青年时读它,会心生时光无涯而生命有涯的感触;而人过中年,再读这句读,则会有江月永恒而人生短促,更需珍惜时光的感觉。欢喜时读它,只觉得人的生命一代又一代,充满了希望;悲伤时读它,又会顿生人生短促的无奈之感……
而精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摘录,可以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写读后感。朱熹的《论语集注》、《楚辞集注》,以及清代脂砚斋的点评石头记,都是读书笔记写到了某个境界,成为了经典著作的事例。
所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重要的书,是应该反复读的。读到有所会意之处,若能将感受记下来,便更有助于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