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这个冬天最燃的一部影片,二战题材本就容易让男同学热血沸腾,加上真人真事加持、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以及梅尔吉普森所带的强大荷尔蒙,让《血战钢锯岭》成为了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一部战争片。
它的好,在于它的真实,它阐述了战争的严酷,却又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战争并不美好,但需要被正视。对战争做过分地喜剧夸张或者渲染悲情,都只会模糊战争的本来面目。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与《血战钢锯岭》一样拳拳到肉、深入人心的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
01 巴黎烧了吗?
作者: 拉莱·科林斯 /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但幸好,巴黎并没有被烧,本书记载的正是巴黎解放前夕巴黎各方势力的争斗与巴黎解放的全过程。
《巴黎烧了吗?》不仅仅是报告文学界的典范,更是堪称新闻界的模范教科书。作者拉莱·科林斯与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原本是新闻记者出身,翻阅了美法德三国的材料,采访了包括艾森豪威尔、戴高乐、普通士兵、巴黎市民在内的八百多人,资料翔实,描述细致,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描述出了巴黎当时的情境。
于是我们读到了玛丽·海伦·歇福勒骑着脚踏车追着自己被纳粹押送丈夫的列车,列车被破坏时她追上了,从那一瞬间起,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哪怕是党卫军,能够阻止她和丈夫说话”;美国一架空军战机被射落,飞行员躲进了一家肉铺,圣母节那天,肉铺老板7岁的儿子带着美国飞行员出来游览,却遇到了党卫军,7岁的孩子说“我的爸爸是聋哑人”;在莫里哀之家,法国喜剧院的男男女女把这所古典剧场变成了医院和街垒据点……这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几乎都能拍成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那时候的巴黎是动荡着的,有恶人,自然也有好人,有英雄,也有很多平凡的人,但他们却在一起构成了历史的丰态。
02 永别了,武器
作者: [美] 海明威
提到文坛硬汉,就不得不提起海明威。两次世界大战,海明威都曾参与,《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在一战后撰写的。故事的主人公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正是以海明威自己为原型的。一战中,海明威在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严酷。战后回到美国,海明威却遭遇到了一系列人生的变化无常,彼时的美国,全社会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之下,对战争充满恐惧,对未来充满迷惘。许多人就如《血战钢锯岭》里主人公的父亲老道斯一般,深受一战的创伤,终日以酗酒度日。
看《血战钢锯岭》时,我就在想,老道斯的人生也许和亨利一样,最初也是热血报国的阳光青年,但战争却渐渐摧毁了他的梦想,亲情、爱情、友情都渐渐离他远去,只剩下一个人孤独地踽踽前行。
03日瓦戈医生
作者: 〔苏〕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是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这部鸿篇巨著跨越了近五十年的历史,带着浓浓的自传色彩,犹如一个人的史诗。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作品将表达对于艺术、对于福音书、对于在历史之中的人的生活以及许多其他问题的看法。”
《日瓦戈医生》的开篇是1902年,以日瓦戈医生的个人命运为主线,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一直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瓦戈医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那就是对人类个体的尊重与高度关注。战争不能摧毁人的个性,任何想要毁灭个性的时代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为再宏大的历史,也是由一个个渺小而卑微的人所构成的。
04铁皮鼓
作者: [德] 格拉斯
与《巴黎烧了吗?》不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在三岁时得到了铁皮鼓,因为无意中发现了母亲的偷情,又见到了纳粹的丑恶,从而对成人世界感到厌恶,于是决定从此停止生长。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彼得潘一样的故事,即便奥斯卡拒绝长大,时间却总会流逝,战争总会来临,而奥斯卡则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地见证着死亡,于是奥斯卡只能绝望地敲打着鼓点,鼓声荒诞且狂躁,印证出了一整个时代的荒诞。
《铁皮鼓》1979年被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弗翻拍成了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但电影只涵盖了小说前两篇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小说的意蕴。有时间,还是翻翻原著,读一读这位被誉为“德国的良心”的格拉斯。
05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虽然小,却发生着各种各样荒诞离奇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轰炸手约塞连原本是一个热忱青年,也渐渐地因为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产生了厌恶,但他却受困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展开胆战心惊的飞行,最终却只能逃亡中立国瑞典。
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什么?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同时又规定,能自行提出此申请的人,属头脑清醒者,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一个荒唐的圈套,但整个世界却遍地充斥着这样的圈套。约瑟夫·海勒在扉页写下了“我敢打赌,它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第二十二条军规却又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哪怕战争过去,它也演变成千万种化身,侵蚀进人们的生活。到如今,“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变成一个专有名词而被收入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