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做个人的考核评价的时候,你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却收到的是评价者给你的“不务实”的点评。而当你所汇报的事情无比的详实、琐碎,以至于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的时候,又会听到让你要“思路更宽点,不要拘泥于小事”。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面对,是根据第一种情况去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加细致和深度,还是让自己跳出谨小细微和在于细节。
而对于这两种场景最常见的争论,就是“务实”点好,还是“务虚”点好,这也是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这个矛盾在最近又开始让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反思,明明自己已经做了很大的改变和调整,为什么还是会被误解,究竟是自己的原因,还是说外界的评判有问题。
在最近的一次工作述职上,每个汇报者都对于自己年度的工作成绩、个人的优缺点、个人最出色的表现案例,以及个人对于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的规划做了阐述,其中各自评价指正参半。而在小D的汇报结束之后,A领导给出的点评让小D很大的触动,一度又开始重新怀疑自己。
A领导说到:“说的很好听,有的说了一个样,做了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可能说了一百分,但是做出来只有六十分”。
这样的评价对于小D来说无疑于否定,虽然能够听到给予他的点评,可以让他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的调整,但是这让小D依稀记起了之前的同样的评价,不由得会给他一种没有任何改变的自责。
还有一次同样是来自于另一位B领导的转述,他暗自告诉小D,C领导也曾和他提及小D,说:“有时候太虚,不够务实”。
而在那次之后,小D也有对于自己进行改变,尽可能少地去说话,要说就是有关工作和细节的内容,尽可能少地去少一些空洞、口号和抽象的大话。
本以为已经改变了身上的那种“虚”的成分,而在这次的点评后,让小D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认为的那样不同,一度让他感觉非常的失落,并且有点迷茫。他想,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什么是务实,什么是务虚,为何却总有人将这样的标签加在自己身上。
在后来的交流中,我深度地同他询问述职的细节,并问他关于领导说了什么的时候认为他比较虚。
他说:“在谈到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的时候,领导着重谈到大话、空话”。
我问:“能说的具体一点吗”?
他说:“比如第一点,我说加强团队成员的帮带工作,打造学习成长创新型团队,从而保证帮带人员的进步提升,使其更好地胜任工作,以及认识到更明确的职业规划”。
我说:“我知道这是你真实的想法,你认为表达上面还可以怎样去说,听的人更知道你想说什么”?
“我就是想说团队的作用很大,要重视团队成员的训练”,他回答。
我问他:“如果你是领导,你希望下属的汇报是什么样的”?
他突然明白说:“我希望听到的是具体的、细致的、有时间的、实际的事情的,就是管理上说的SMART原则”。
“比如,通过每周安排专业培训,让各岗位人员可以熟悉并且强化自身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做好工作”,他接着说。
我继续问:“这样就够了吗”?
他想了下补充道:“我会安排每周五晚上的时间,分为设计、施工、材料、安全四个模块内容,对于新员工分一个月时间进行培训和实际操练”。
“我会在培训后先做给他们看,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并且对于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他们反馈和总结”,他越说越能说。
我说:“现在看来你大概知道应该怎样汇报了”。
“那还有什么内容被领导提疑了吗”?我继续问。
“我还说了第四点,即确保完工之日为送审之日的审计推进工作,确保做一个项目完成一个项目,从而保证项目的现金流”,“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领导讲你说的太官方了”,他说道。
我说:“那你现在会怎么说呢”?
“现在看看确实言之无物,如果再说我不会这样表达”,“应该是,我在项目80%阶段开始收集过程的材料、隐蔽、图纸等资料,并且在95%的时候完成这部分工作,确保在100%能够顺利送到甲方处。再制定审计时间节点,争取15天内完成工程量的对接工作,15天完成对审争议解决问题,并在最后7天拿到审定报告”。他说起了完工之日即是送审之日的思路。
他接着说:“我会根据合同,每月25号上报甲方进度款申报,并且7天内完成核对签字确认。之后跟踪甲方财务付款流程,遇到每个环节有问题,马上寻求相应的领导支撑”。
我说:“作为领导,你更喜欢听到哪种回答”。
他笑着说:“第二种有细节,有方法,有思路,有内容,肯定更具有操作性”。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解释“务实”和“务虚”的概念,所谓务虚,也就是说的做的都比较虚,不实在。所谓务实,就是“干的实在”,有实际的行动和贴近现实。
对于个人来说,我想与其纠结于要“务实”,还是“务虚”的好,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清听众,分清楚实际的场景是怎样的,然后“见人说人话”“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最近听的很有启发的一句话,“不还原就无法看到本来面目,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这说的是“抽象”和“具象”的区别,也可以同类对比我们谈论的“务虚”和“务实”的概念。
其实,务虚就有点抽象的味道,就是对于现实诸多事实、现状、场景的规律总结和提炼,从而更加具有概括性和通用性。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对于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的开阔。
而务实就更像是具象的意思,也就是对于现实问题,能够用更加具体的,有方法指导的,有实际操作的,根据具体工作问题展开的。通过这样的执行,能够看到实际的每个过程和细节,保证结果更大程度接近预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领导者和领袖人物,通常都是使用所谓的价值观和使命类的“务虚”语气。而对于类似于经理人,或者最下层的执行人员,更重要的不是做“虚”事,更重要的是将顶层设计的理念付诸实际行动,需要的是高效的执行力。而只不过有没有“虚”的事情,用实际的行动做出来,不然就真的是假的和忽悠。
在《论大战略》书中,描写了刺猬型和狐狸型人格的两种不同,而包括很多历史人物,像薛西斯一世、拿破仑、伏尔泰等名人也都是其中的代表。刺猬型人格以方向感明确和执着为主,而狐狸型人格以敏感性和预见性为主。
但很多历史人物的悲哀就在于只存在其中一种思维模型,从而在那种让他有所成就的,也在后期让他无法承受,这也是个人认知边界的窘境和难以突破的点。
可能就像书中的观点:“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大脑中调和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同时还要保持行动力”。
就像曾仕强老师所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是更加务实的,讲究实际的方法和套路。而东方文化更加的包容和变通,没有绝对的正确和分明。就像对于“虚”和“实”,“抽象”和“具体”,中间其实还存在大片的灰色地带。追求绝对的分界,就会和现实存在相违背,最终反而让自己陷入混沌和迷茫,不知自己该如何行动。
这还让我想起因此,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1936年提出的检验标准:一流的智者“能够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
所以,不是简单区分务虚还是虚实,抽象还是具体,狐狸还是刺猬,纠结于哪个对,哪个错。而只是你身为不同的身份、角色、位置、场景,需要相应地做出和自己适合的言行和选择,不然就是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