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无章

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感到疲倦,那一定是因为你走到了瓶颈。第一次打出这句话,是一年前的一个下午,那时候我转行没多久,正坐在20平米的格子间里,透过十八楼的窗户呼吸着广州焦躁的空气,头顶的空调已经调到了16度,制冷的效果依然不如人意,眼前的文档只写了34个字,键盘上的手指还是僵硬无比,我感觉自己掉进了某种瓶颈,这种动弹不得的感觉并不陌生,它和论文里卡壳的章节,恋爱中憋屈的时刻一样,这又是一场关乎放弃的自我战争,只不过那一次我没有打赢,在和空白大脑僵持了一整天之后,我最终合上了电脑。不得不说,当一个人消极起来的时候,总能产出比平时更强烈的磁场,强烈到不在办公室的同事都能隔着微信察觉到我的不对劲,就像你看到的这样,哪怕明知道对方的询问是好意,我还是下意识的回了句不痛不痒的话。一个好强的人,总是习惯性的拒绝所有的帮助,而“没意思”则是一个万能的借口。你可以用它来粉饰自己正在面临的一切问题。尽管你自己心里清楚,所谓的没意思,背后真正的含义其实是“没想法",“没状态”,没动力,更客观的来说:它其实是没办法。一直以来我都很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想法的下限是由知识累计决定的,状态的下限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而动力的下限是由肌肉记忆决定的。所以换句话来说:一旦你面对眼前的困难束手无措,那只能说明你不够专业,但偏偏不够专业的人自尊心往往特别的强,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吊着一口气不放弃,也会让你憋着一口气不求助。现在回想起来。在刚进公司的那段日子里,我从未向任何人请教,每天在电脑前埋头苦写,以平均每周毙稿五篇的方式死撑,直到试用期的最后一个月,老板走到我的工位前敲了敲桌子,那天具体的聊天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有两句话我始终印象深刻,一句是开场白(要不还是算了吧)一句是结束语(如果你还想继续尝试,那你就应该放下身段和别人请教,总比你在这里浪费时间好)这两句话在当时听起来格外刺耳,但人总是这样。只有在尴尬的处境被戳穿之后,才有可能走出进退两难的谷底。原来做好一件事情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有些事情单靠一个人是做不好的。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个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但当困难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线,却还没强过自己的自尊心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一下就过去了,而这样的结果无非两种:一是你没有挺过去,最后潦草收场;二是你挺了过去,但你也会觉得孤独。说到底,人就是一种高度敏感,又极度脆弱的群居动物,会因为主动示弱而感到羞耻,也会因为过分坚强而感到心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每当公司来新的实习生时,我都会把我的入职经历说给他们听。每次说完之后他们都会哈哈大笑,而我希望他们能比当初的我更早的明白。有时候看起来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而坦诚说没有办法,反而是最好的办法,毕竟,我们曾拼了命地去证明自己。从没有人看好的地方走到现在,会经历很多难以启齿的窘迫,而这一切的努力最终的目的,不是让自己不需要帮助,而是让自己值得被帮助!来自工作中认识的一个同事的真实经历。希望我们都能遇到很多正能量的人并且懂得感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