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可以被训练和改变。培根在《论读书》里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其实他就是在讲思维被训练的结果。
在学法律之前,我的抽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强,擅长天马行空,坐地日行八万里。本来以为自己该成为作家,但入了法律大门之后,就常年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硬生生把基本飘忽不定的思维掰成了讲究规则,擅长三段论(论点-论据-结论)的法律思维。附带的影响就是见不得错别字、见不得啰嗦、见不得乱。
读书或职业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但基本上思维是个人的选择,它可以不完全受读书或职业的影响。或者说,反过来,思维指导着人选择书籍或职业。有的人做着很理性的工作,却有很感性的思维,这是因为他更偏向感性。也有人从事很感性的工作,然而他却非常程序化很理性。有人根本不读书,或者只读自己喜欢的一类书,这样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偏向自己选择的方向。
谈到思维的改变,我觉得人在年轻时(主要是指十几二十岁年纪)的环境和习惯非常关键。如果那时不能形成很好的思考习惯,后面就很难改变。见过一些老人,基本上从二十几岁起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至八十岁也没有改变。读书和思考是一辈子的事,那些老人基本上从二三十岁开始就基本不学习只看党报和新闻联播的。所以他们拒绝新想法,拒绝改变,拒绝接受跟自己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其实是很可怕的东西,一旦被固化,将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直至终身。我有时觉得人世间最不能直视的不是太阳,而是人的思维,因为它将直接决定人心。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里提出,思维一旦受到限制,就会愚蠢。这样一来,就分辩不出是非曲直了,就会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所以人要经常跳出固有的框框,从外面来冷静审视自己,虐待一下自己的思维,觉得不妥的时候就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