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30 三百六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语音整理
本章从内容上来看,是孔老师出于“尊君”“正名”的立场,要求鲁哀公以及鲁国“三子”讨伐陈恒,但是遭到拒绝,他的想法没有能够实现。
“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发生在孔子晚年时期,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退休了,这一年,颜回也去世了。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字都有一种特定的用法,比如这个“弑”就是以下杀上,以贱杀贵,弑父弑君都是这个含义。
陈成子,就是齐国世卿陈恒,因为“恒”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有些文献里叫他陈常。“陈”和“田”在古代汉语里面同音,所以有时候也叫“田常”。他的先祖就是陈公子完,陈公子完到齐国以后,传到第八代就是陈成子。陈成子弑杀齐简公以后,实际上控制了齐国,直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
“陈成子弑简公”一事,在《左传》里也有明确记载: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其实,发生在陈成子身上还有一个典故,就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就是说,一个人偷了别人衣服上的装饰品,就被拉到街上砍头,但是如果一个人谋权篡位,盗窃了一个国家,他反而会成为诸侯。
在这一章,孔老师对于陈成子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大逆不道,一定要讨伐。但是实际上陈恒还是比较有成就的,我们看他的谥号就知道了。根据谥法“安民立政曰成”,这是对陈成子的执政成果的一种肯定。
陈成子弑杀简公时孔子已经退休,他要专门上朝给鲁哀公汇报这件事。为了表达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文本中用了“沐浴”两个字,但是在《左传》里边用了一个“齐(斋)”字,两者稍有区别。我们可以理解成孔老师为以表达对这件事的重视,已经致仕退休的孔老师斋戒沐浴后,要上朝专门报告此事。但是鲁哀公心里很清楚,鲁弱而齐强,想去讨伐齐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此时的鲁哀公又不掌握实权。所以在这里,鲁哀公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把一脚把皮球踢了出去,说告诉“三子”。
“三子”就是“三桓”,他们是鲁桓公的三房子孙,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在《论语》里有时称为“三子”,在《左传》里可能会称它为“三桓”。
“三桓”的实力在鲁国是一支独大,基本上在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和哀公时期都把握朝政,掌握实权。陈恒弑君虽然是齐国的发生的事件,但是按照周礼,华夏诸国都有讨伐的责任。如果在西周时期发生了类似事件,周天子就会发号施令去讨伐逆贼。但是到了春秋时代,周天子只有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基本上是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来主持讨伐逆贼。实际上春秋晚期,弑父、弑君这种事是经常发生,这些霸主们有时候会讨伐,有时候可能就懒得讨伐。
这件事的关键是是发生在齐国这样的一个大国,而鲁国只是当时的一个中等国家,根本是没有能力去讨伐的。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鲁哀公,还是三桓,他们心里都明白,陈恒弑君,作为谨守周礼的鲁国,应当去讨逆。但是鲁国国力弱小,不是齐国的对手,事实上根本没法完成讨逆的任务。
孔子对鲁哀公的请求被拒绝以后,孔子说了一句话,“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就是说孔子作为曾经的大司寇,位列上卿,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他还有报告国君此事的义务。虽然他知道他不能改变现状,事实上也无法讨伐,但是他要例行程序,要报告国君。
但是君主却告诉他,去报告“三桓”就可以了。于是,孔老师“之三子告,不可。”就是到了“三桓”那里,把这件事又重新复述了一下。“三桓”明确说不去。那孔子又把前面的话说了一遍,“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实际上,孔子去“三桓”那里报告这件事之前,心里很清楚,“三桓”不可能同意讨伐齐国,不仅是因为鲁弱齐强这样的一个事实,更重要的是“三桓”的身份和陈成子差不多,本身都是卿大夫,而且他们也心怀叵测。现在齐国发生了这件事,他们心里恐怕是高兴还来不及,因为这种弑君发生得越多,将来效仿的阻力就越小。
孔子再次说,“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肯定心底有无限的悲凉。就是说,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做不成,但是我话一定要说,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毕竟我曾经当过卿大夫。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对“三桓”提这样的要求肯定会被拒绝,但是他必须得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代圣贤的操守和勇气是我们最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