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本科学故事居然比科幻小说更精彩、更迷人。42个可以一口气看完趣味科学故事,喂饱求知欲。比如,被蚊子叮咬后,掐个“+”字真的管用;章鱼不仅可以用“脚”思考,而且还会“察言观色”;牛顿的故事里真的一颗苹果树曾被滥用的剧毒物质受者的遗骨竟能因此发光千年,我们禁止人吃人是因为害怕一种怪病。……本篇就是其中让人震撼的真实故事。
有那么一个传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7秒之后,鱼不会再记得曾经的事情,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鱼缸里,它们永远不会觉得无聊。不过,这个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传说早就已经被辟谣了无数次。
记忆,真的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科学的说法是,记忆,是神经系统储存过往经验的能力。可千百年来,人们却始终不知道记忆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样的,它受到什么影响?它究竟储存在大脑的哪里?没有人知道答案。
于是,数不清的脑科学专家前赴后继,探索记忆的秘密。然而,在记忆与大脑的研究历史里,最出名的人恐怕不是哪个医生或者科学家,而是一位患者,一位从27岁开始,就以病人作为唯一职业的患者。他自从接受了一次切除手术,就再也记不住任何新的东西。他就像是一个陷入时间循环的人,记忆只能保持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
可他的案例,却被作为典型,写进了研究记忆与脑神经科学的书里。在世界上,几乎每一本神经学的教材中,都有专门的一章,留给这个代号为“H.M.”的病人,他终身的职业是病人,却开启了当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
在他去世后,他的大脑甚至“享受”了与爱因斯坦大脑一样的待遇——被切成了2000多片70μm厚的样本,送到实验室中研究。也是在他去世后,人们才终于知道了书中神秘的“H.M.”的名字。亨利·莫莱森,世界上最著名的健忘症患者,他的生命,是永远的现在时态。
1926年2月26日,亨利出生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出生的时候,亨利与正常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他有着大多数男孩子都有的特点,每天在外面折腾玩耍,喜欢一切新鲜事物。直到7岁那一年,一场意外的自行车事故中,亨利撞伤了头。撞到头的亨利当场昏迷,吓得周围的人大惊失色。幸好,几分钟后他悠悠转醒,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碍。
或许,正是这一次不算严重的车祸导致了他的癫痫。自那以后,亨利就一直遭受着癫痫的困扰。到了16岁的时候,亨利的癫痫发作得愈发厉害。他口吐白沫,咬自己的舌头,四肢不停地抽搐。频繁发作的癫痫让他不得不停学在医院接受治疗,一直到21岁,他才勉强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高中毕业后的亨利到了一家工厂当装配工,可他已经注定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与生活。他经常眩晕、昏厥,抗癫痫药的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最终他只能辞职在家休养,不能出门。
就在亨利被癫痫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时候,当地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威廉·斯科维尔找到了他,威廉告诉亨利,他可以帮助他。威廉想用的治疗方法正是那个臭名昭著的“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作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威廉认为,这样的手术相当不精确,盲目地手术会让患者陷入危险之中。为此,威廉设计了一套极为严格的操作程序,仔细记载每次手术所切除的大脑位置。威廉相信,切除大脑的“内侧颞叶”是疗效最好的。
这是一项危险的手术,那时候的人们对大脑并不了解,对精神病的治疗更是抓瞎。可绝望的亨利和父母等不了了,他们决定孤注一掷。1953年的9月1日,亨利接受了威廉医生的手术。这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而这一天也成了他陷入记忆循环的起始点。
威廉医生给亨利打了麻醉针,分别摘除了亨利大脑左右两边的内侧颞叶部位约8cm长的脑组织,他的海马构造与邻近组织,大部分的杏仁核与内嗅皮层也都被切除。手术很成功,亨利发病的程度和频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也没有变成一个“没有喜怒哀乐的傻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好。可对于亨利来说,他的生命从这一刻,开始了永远的原地踏步。
他找不到去卫生间的路了,刚吃过午饭的他不停地问护士什么时候开饭。他翻来覆去地看着同一本杂志,十分钟的对话里将一个笑话来来回回说了很多次。他无法结交新朋友,每一次见面,他都觉得是初次相识。他再也没有办法记住新的东西了。任何东西他都会“过目即忘”,大脑永远只能储存几十秒的新记忆。一转身,他就会忘记自己刚刚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可他记得很多之前发生的事情,他记得自己的父亲来自路易斯安那州,记得母亲来自爱尔兰,他知道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事件,也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
威廉医生对亨利做了测试,他的智力很正常,基本性格也没变,可是他却再也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了。他记得曾与父母同住的故居在何处,却找不到手术前半年多自己的新家在哪里。亨利患上了“顺行性遗忘症”和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让亨利忘记了手术前一两年的大部分事情,而典型的“顺行性遗忘症”则让他再也无法记住手术后的事情。
手术后失忆,在经历了脑前额叶切除术的患者身上并不少见,可亨利却是其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他损失的记忆能力非同寻常而又异常清晰,并且他的手术过程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于是,亨利成了研究记忆的最佳实验对象,他被化名为“H.M.”,成了一名“职业病人”。
数不清的优秀科学家前来研究他。其中,一位名叫布伦达的女科学家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当2009年《神经元》杂志发表关于亨利的特邀稿的时候,文章的结尾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H.M.之所以能在神经科学研究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年研究他的那个年轻科学家,正是布伦达·米尔纳。”
布伦达是个杰出的实验科学者,对基础概念也有着极强的洞察力。1955年,37岁的布伦达从英国去美国拜访亨利,开始了对亨利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大脑不同区域主管不同神经功能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坚硬的颅骨内,这一团柔软滑腻的灰白色组织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经过对亨利和另外9位接受了颞叶切除术的病人的研究,布伦达和威廉医生一起得出了结论:在亨利被摘除的大脑部分中,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其形状细长弯曲,那是被称为海马体的结构,亨利的记忆障碍,与他海马体的缺失有关。
既然这样,那么海马体应该就是大脑用于管理记忆的部分。而亨利除了再也不能记住新东西,其他的一切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海马体应该对其他的神经活动影响很小。通过对亨利的症状与手术情况的分析,神经科学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项可以明确定义的神经功能——记忆,这开创了大脑功能分区研究的先河。
可是,亨利并非完全不能记住东西。布伦达让亨利在屏幕上看一串停留一阵又消失的数字,让他立即重复,当数字为6~7个的时候,亨利能准确地完成这项任务。亨利的短时记忆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差,可他实在是太“健忘”了,他忘记东西的速度快得惊人。那么,记忆与遗忘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实际上,记忆,对于正常人来说似乎是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人们似乎并不需要刻意去记住自己有没有吃过午饭。可对于大脑来说,记忆可以分成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就是短期加强神经节点的效率,时间短,强度高,几十秒后,短时记忆就会消失。可长时记忆就不一样了,强度不算高,却效果持久。海马体,就承担着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的工作,它将人们阅读的书、欣赏的画、品尝的美食、眺望的风景,都分门别类一一整理好,珍藏起来,以供人们日后回忆。失去了海马体的亨利,自然也就失去了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的能力。
那么,失去记忆能力的亨利,就一丁点儿记忆功能都没有了吗?布伦达继续对亨利进行研究。在布伦达的指导下,亨利拿着一支铅笔,一张画着双线五角星的纸片,沿着五角星的轮廓,在双线之间再画出一个五角星。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很难顺利完成。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亨利都不能直接看到自己在纸片上画的五角星,他只能看到镜子中自己画五角星的影像。左右颠倒的镜像让亨利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没办法画出直线。但是经过几天的练习,亨利能够流畅地对着镜子画出五角星。甚至一年之后,他都还能顺利地将五角星画出来。尽管,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练习。
每次画画,对亨利来说都是一次崭新的经历,当某一次他顺利流畅地画出五角星的时候,他惊讶地说道:“这么简单?我还以为会很困难呢!”亨利并没有丧失自己的“程序性记忆”,记不住任何事情的亨利,却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动手操作的新技能。布伦达意识到,在海马体之外,还有别的记忆可以生成。
海马体固然对于记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它却只掌握着某一类特定记忆的转化。对于“程序性记忆”,它并没有横插一脚,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可以帮助人们完成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任务:穿鞋带、编辫子、游泳、骑车、演奏乐器、飞快地打字等等。这些似乎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习过程。
这些与运动相关的记忆的生成与小脑、纹状体、运动皮层等有关系。实际上,亨利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能形成潜意识,对看过的画片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印象。他能完成一种叫作“重复启动”的心理学测试,他还能准确地画出自己居住的单元房(手术后搬入)的地图。
起初,人们认为,这种与肌肉相关的记忆,可能是一种特例。可随着对亨利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特例”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什么特例。这些都是一类被称为“非陈述式记忆”的记忆方式。
这一类记忆在海马体之外悄然成形,深藏在潜意识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海马体,与记忆相关,却不是那种简单而直接的联系。
亨利让科学家们的眼光锁定在海马体之上,提出了简化而有效的记忆生理模型,又让科学家们将眼光拓展到海马体之外,在大脑的其他部位搜寻更多与记忆相关的东西。
科学家们一点点挖掘着记忆的神秘成因,一层层撩开遮在记忆与大脑面前的神秘面纱。曾经玄妙而虚无缥缈的东西渐渐凝成了实体,为人们所知。而亨利这个脑神经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品,也步入了老年。虽然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大梦初醒的第一天。但是时间,还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自从27岁那年的手术之后,他再也没办法独立生活。他先是搬进了父母家里,然后是亲戚家,最后是养老院。
他喜欢看电视,喜欢和别人聊天,喜欢玩填字游戏。即便他一转头就会忘掉电视说了什么,和别人聊到哪儿。他幽默而风趣,常常妙语频出。当研究者问他:“你吃过饭了吗?”他会笑着说:“我不知道,我正在和自己争论这件事。” 他甚至还喜欢善意地捉弄人。一次,他与一位研究者走在麻省理工的校园中,研究者问道:“你知道我们在哪儿吗?”亨利立刻说:“怎么啦?我们当然在麻省理工!”研究者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亨利得意地笑着指了指前方学生的T恤,上面印着3个大大的字母:MIT。
亨利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实验品,或者说,被试。他性格温和友善,容易相处,永远乐于尝试那些稀奇古怪的测试。如果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身边都是陌生人,那么他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把每个人都当作敌人,要么把每个人都当作朋友。显然,亨利属于第二种人。
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每天都“恍如从梦中惊醒”的世界。对身边的老朋友和“新朋友”都保持着无比的友善。有时候,研究者会问他:“你做过什么尝试让自己记住的事情吗?”亨利会狡黠地笑笑,说:“我怎么会知道,就算我尝试过,我也记不住啊。”他敲敲自己的脑袋,感叹道:“这真是个榆木疙瘩。”
2008年12月2日,82岁的亨利结束了自己“27岁”的人生。
按照他早年签下的协议书,他的大脑被取了出来,切成了2000多片70μm厚的薄片,用于计算机建模。亨利的大脑信息,将会在经过重构后全部公开。亨利当了一辈子的“专业实验品”,死后,他的大脑活在了计算机里。与很多脑神经科学家相比,亨利对现代脑神经科学的贡献更大。如果亨利知道这些的话,应该会十分欣慰吧。
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个信念:从未失落过的他总是希望,科学家在他身上所发现的一切,会对别人有所帮助。
“亨利,明天你打算干些什么?”
“我想,任何对别人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