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守虚若谷:论《道德经》"不盈"思想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以"道法自然"的智慧观照万物,其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九章)的警示,恰似一泓清泉浸润着教师教育的精神土壤。老子所言"盈"字,既指器物之满溢,更隐喻知识、功名等世俗价值的过度追逐。这种哲学智慧,为当代教师教育开辟了返璞归真的思考路径。

      在"保此道者不欲盈"(第十五章)的训诫中,蕴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密码。新教师初登讲台时,往往急于将知识体系填满课堂,却忽视了"虚而不屈"(第五章)的留白智慧。教育大家叶圣陶曾言"教是为了不教",恰与"大盈若冲"(第四十五章)的哲学相映成趣。教师若能保持"虚怀若谷"的开放姿态,就能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思维生长的空间,让知识传授转化为智慧启迪。

     "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的辩证思维,重塑着教师的知识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若执着于成为无所不知的"知识容器",反而会陷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的悖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曾开展"空杯行动",倡导教师定期清空固有经验,通过跨学科研修重构认知框架。这种"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的修炼,使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在课堂实践中,"不盈"之道体现为教学节奏的呼吸感。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堂常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时刻,这正是"大音希声"(第四十一章)的教育艺术。当教师摒弃填鸭式教学,转而构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第四十二章)的生成性课堂,知识便在师生对话中自然流淌。这种教学智慧的获得,源自教师对"功成身退"(第九章)教育规律的深刻体认。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而非知识的灌输。当教师将"不盈"智慧内化为教育哲学,便能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在"虚静"中孕育教育智慧,于"守拙"处见证生命成长。这种返璞归真的教育境界,正是《道德经》跨越两千五百年给予当代教师的精神馈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
    Jelly爱分享阅读 1,527评论 0 1
  • 国式哲学思想,了解一下—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
    花田小路阅读 4,567评论 0 1
  •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经典版本)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
    木鱼飞阅读 4,021评论 1 1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刘月Luna阅读 5,268评论 0 0
  •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阅读: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阳_1332阅读 187,184评论 4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