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晋分家中的经济学(一)
晋国的智宣子,心怀大志,想要选出一个称职的继承人,于是决定推举智瑶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叛逆的族人智果,他提出了异议:“智宵岂不是更为合适?虽然智瑶拥有五项超凡长处,包括美发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以及坚毅果敢,但是他的品德并不咋滴。如果他因为这些长处而去做出一些不人道的事情,谁还会跟他友好相处呢?如果您执意立智瑶为继承人,那智氏宗族必定会遭受满门抄斩之祸。”智宣子听之任之,认为智果是一个刁钻的人,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于是智果只好跑去找太史,请求退出智氏的姓氏,重新为自己起一个新的辅氏。
(在古代社会,家族的崛起和灭亡是常见的现象。晋国的智氏宗族也不例外,他们面临着继承人问题。智宣子想让智瑶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智族的智果却有不同的看法。
智果表示,虽然智瑶拥有许多长处,但是他的不仁不义的恶行也不少。这种“以强凌弱”的做法,在现代经济学中也是被谴责的,因为这种做法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影响市场的稳定性。
智果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智宣子真的选择了智瑶作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注定要走向灭亡。这启示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一个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竞争者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它最终也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然而,智宣子对于智果的建议却置之不理。这样的做法,不仅缺乏经济学的智慧,而且也不符合现代商业道德的标准。因为在现代商业中,一个明智的领袖应该聆听不同的声音,倾听各方意见,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最终,智果为了摆脱智族的不仁不义,请求太史将自己从智氏宗族中脱离,重新立为辅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也是一个警醒,提醒我们在市场竞争中,不要忽视道德和人性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为了考验这两个小屁孩的能力和品德,他们的老爷子决定让他们背诵一篇家训,并把家训写在两张竹简上,分别给伯鲁和无恤。
老爷子教育两个小伙子说:“这可是你们人生的指南针啊,一定要好好记住啊!”三年后,老爷子问伯鲁是否背出了家训,结果发现伯鲁啥都不会,连简都不见了!
老爷子只好问无恤,发现他竟然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从衣袖里掏出了那张简,让老爷子大吃一惊!最后老爷子决定立无恤为家族的接班人,因为他是最有能力和品德的!
(哦吼!这段历史故事可真是耐人寻味啊!据小人所知,这是个家族企业里的故事,关于继承人选的问题。
看来看去,还真是有点经济学的味道啊。在经济学中,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这位赵家老祖宗,可真是懂得重视人才啊!他把家训写在两张竹简上,让他的两个儿子背诵,以期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在经过三年的时间后,老爷子来考察他们的学习成果,却发现大儿子伯鲁连家训都背不熟,简纸也弄丢了,这让老爷子非常不满。
可是,老爷子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儿子无恤身上。这是因为无恤不仅背诵了家训,而且在考试时表现得十分出色,甚至能够从袖子里取出家训的竹简,让老爷子大为惊喜。老爷子以无恤为继承人,立其为家族企业的新领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注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老爷子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注重人才,并且采取了激励和惩罚的机制,鼓励孩子们学习家训,培养他们的智慧和品德。
总之,这个故事体现了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和激励原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某日,赵简子派遣尹铎前往晋陽,以备不时之需。尹铎颇有见识,不忘询问:“您想让我去搜刮金银财宝,还是担当保护百姓之责?”赵简子笑答:“当然是后者啊!”于是,尹铎减少居民户数,降低赋税,为百姓减轻了负担。
赵简子又面对自己的儿子赵无恤说:“万一晋国有难,你可千万别看不起尹铎,也别害怕晋陽路途遥远,那里可是我们的后备之地啊。”赵无恤听了父亲的话,下定决心,要将晋陽视为自己的家。
(赵简子派遣尹铎前往晋陽,尹铎减轻了当地居民的赋税,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经济学中的“减税”原理。减少居民税收的负担,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钱用于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赵简子的决策也反映出一个重要的原理: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其次,赵简子告诫儿子要把晋陽作为归宿。这可以解释为“风险分散”原理,即投资者应该分散投资,降低个别风险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影响。
此外,赵简子对尹铎的任命也体现了“选择性准入”原则。他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理晋陽,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故事展现了减税、风险分散和选择性准入等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