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班路上,耳机里循环着吴士宏解读的《斯坦福大学生活设计课》。现在回想起来,书里具体的理论框架已经模糊了,但吴老师的声音却记得真切—— 温柔里带着笃定,讲到触动自己的地方时,语调里还会透出一点藏不住的兴奋。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她不只是 “读” 了这本书,还因为真心认同书里的理念,特意花钱报了对应的线上课;她说这本书实实在在帮到了自己,甚至悄悄改变了她看待生活的方式。
等我坐在书桌前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时,才发现连一句书里的原话都记不清了。可有一种想法却特别清晰,像颗小石子投进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 好的生活,从来不是 “等” 来的,而是 “设计” 出来的。记得当时听书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之前在得到上听罗振宇讲过的一个故事,当下就想着:晚上一定要跟女儿聊聊这个感受。到了办公室,我第一时间给女儿发消息,约好晚上留段时间通电话。那一刻突然觉得,我好像也跟着吴老师的解读,摸到了一点 “收获” 的尾巴。
那个故事里的女孩,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很有力量。她是旁人眼里的“优秀者”,却因为一头扎进事业里,没来得及顾及个人生活。等意识到该找个心仪的伴侣时,才发现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别人介绍的也总差着点意思。换作很多人,可能会叹口气说 “随缘吧”,可她偏不 —— 她把找伴侣当成一个 “项目” 来做,拿出做工作时的严谨和思路:先一条一条梳理自己对另一半的期待,聪明、外形清爽、工作稳定、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条条列下来后,她顺着这些条件往下推:这样的人,大概率会在高校里吧?
于是她真的去了—— 跑遍了当地几所知名高校,对着学校官网、公告栏里的师资介绍挨个看。从学科方向、学历职称,到照片里的精神状态,她像筛选项目候选人一样,圈出了几个符合期待的老师。至于后续的 “调查”,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罗振宇说,她连 “跟踪” 这种在旁人看来 “大胆” 的事都可能做过。最后呢?故事的结局很圆满,两个人真的 “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原来那些看似没头绪、没解法的事,只要敢主动 “设计”,真的能找到出口。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我被女孩的聪明和果敢惊到了;这次再想起来,心里多了点不一样的触动:原来不只是感情,生活里的很多事都是这样—— 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有成就感的事业、甚至是一段舒服的生活节奏,哪一样是坐在原地 “等” 来的?反观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总想着 “等好运来”“等别人先主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的人,最后往往只能在 “将就” 和 “忍耐” 里打转。可 “等天上掉馅饼” 的事,从来只在童话里有。
我想跟女儿聊这些,是因为她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 未来要走哪条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太多需要做选择的时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 “随大流”,还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坚持做自己,主动 “设计” 人生?我觉得这是个值得她好好想想的问题。
没想到晚上通电话时,女儿先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她提到自己的一个学霸同学,最近正在“设计” 自己的未来。那个女孩想清楚了:现在研究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与其跟着大家一起考研究生 “比学历”,不如本科毕业就直接工作,转头去 “比经历”。明明是大三该在教室里上课的年纪,她却敢跟 “水课” 说不,跑去企业里学真东西、练真技术。女儿说,她知道同学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 学校关于课堂出勤的要求,事关学籍。可她还是咬着牙坚持自己的理想了。
“我肯定做不到这么勇敢,” 女儿在电话里笑着说,“但至少我看到了,人群里那 1% 的优秀的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听着女儿的话,我突然觉得,不用我再多说什么 “设计人生” 的大道理了。她已经在看着身边的人、在自己的思考里,悄悄触摸到了 “主动选择” 的意义 ——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不是非要别人教给你什么,而是你自己慢慢看懂了生活,然后开始试着为自己的人生,画第一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