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美学》耽误了一天进度,一下午加一个晚上都在看《坛经》,目前看到了“忏悔品”。脑子里闪过很多事。那些曾以为微不足道的事,以及还有些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事,其实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罪业。还有那些执着的,念念不忘的旧怨,也不过是“着境”而已。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是对过去,是因缘。不重要是现在,是将来……

前段时间读的《悉达多》,主人公从世俗抽离开后,在河边自省时,在他脑海里回忆的一幕幕画面。当时觉得主人公只是从过去的堕落中挣脱出来,今天才明白,那何尝不是对自己恶业的忏悔。此后河边参悟,摆渡为生,为前来请教的人答疑解惑,实际上就是《坛经》中所讲的“弘愿”。只有发弘愿,才能消恶业,才能直了成佛。

悉达多的每一步,每个经历,无一不在验证禅宗修行之路,不知作者是否在其中暗含“坐禅无从做佛”之意,为何要将其与友人形成对比。

我认为可能还是有这个意思的,慧能有讲什么是真正的坐禅,“心念不起,即为坐。”身体未动,心念起了,也是白坐。二者鲜明的对比也在悉达多和其友人之间展露出来。

这些都在学习《坛经》以前尚未明了的,虽有共鸣,但当时不明就里。其实反观自身,何尝不是从愚迷痴枉开始?

禅宗相对其他佛教流派,是倾向于“知行合一”的实践法门,并且各品之间内容不是零散的,而是相互印证的,例如:禅定品的“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和行由品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便是如此,而这些同样与之后的“定慧品”相关联。从“空空”到“忏悔”所有内容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导修行者走进佛学法门。

现代的社会环境,佛学日渐式微,佛门大多成为普通人祈福的地方,忽视了其本该有的职能,沦为类宗教的场所。而在《坛经》里,禅宗是属于哲学的,跟道家一样,是佛教中国化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当中很多思想也被“阳明心学”引用。

因此,学佛不止是出家人的事,也希望《坛经》的价值能更被更多人看到,让佛学回到他本该拥有的地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