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爱吗?你希望被爱吗?你真的有爱的能力吗?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而且学校里也没有哪一门课会教我们什么是爱。但是在爱里我们往往以期待开始,最后却惨淡收场。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未曾探究过如何学习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首先提出了有关爱的误区: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
男男女女会通过举止优雅,打扮得体从而让自己能够被爱,但是,这种方式只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两种倾向的混合物。
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非能力问题。
这种观点认为爱非常简单,但是,找到爱的对象才困难。因此我们通过交换的方式来寻找爱的对象,比如衡量他的财产,长相,地位。
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的区别。
人们往往把热恋当做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只是爱情的开端,而这种强烈的感觉来的快去的也快。
爱的要素:
1.给。
给不等于放弃,也不是交换。是你心甘情愿的付出。通过给让自己得到升华。通过你的爱,来唤起对方的爱。
通过给予别人我们的欢乐,兴趣,幽默等其他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丰富他人。同时你的给,也唤起了对方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比如:母亲给予孩子生命和乳汁,如果一位女性没有这样给的能力(不孕),那么她可能会有一种缺憾感。
2.关心。花费时间去关爱和照看,为他着想。如果你爱花却忘记给花浇水,那谁会相信你爱花呢?
3.责任心。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但责任心是一种完全自觉地行动。用道德或者责任约束的爱,并非真的爱。
4.尊重。就是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不是要求他变成我喜欢的那样。尊重的前提是了解。这里的了解是深入内部而不是一知半解。
借用陈果老师的话,有一句话叫做恨铁不成钢,可是他明明是一块铁为什么你要把他变成钢呢?如果你真的爱他,是真真正正爱他本身,即爱这块铁。如果你非要把他变成钢,那么请你放过这块铁吧,把他留给另外一个爱铁之人来爱。你可以去寻找你真正爱的钢。
5.了解,深入灵魂的了解。只有在爱中了解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本质。爱的前提就是了解。如果你连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有资格说爱她这个人呢?
你如果不了解他,那么你喜欢的实际上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他。在相处过程中,发现他与自己的理想型不匹配时,你便会不断挑出他的缺点和毛病。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自爱: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事物,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呢?他们只是通过爱别人,企图让别人来爱自己。但是这些人,一但得不到别人对自己同等的爱就会陷入不幸和苦恼。他们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
父母之爱:母爱无条件的,什么也不做也能得到。但是缺点是,无法用努力去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必须靠努力来赢得,使父亲满意或者其他父亲希望的事。(ps我咋觉得,父爱也是无条件的呢?)积极之处在于,父爱可以受我们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弗洛姆认为,在六岁以前,人们需要母爱来给予安全感,六岁之后,需要靠父爱正视困难。
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爱的对象:不应该是一个人,而是种态度。
专爱一个人,他的爱就不是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性爱:母爱是平等的,是对所有孩子平等的爱,但是性爱要求专一。
很多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是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但是这样的人他们的心灵却是疏远的,他们不了解对方,甚至连自己也不了解。
比如:当他们一起睡觉或者发泄了相互的憎恨后,他们会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
如果papapa不是以爱为基础,那只是一种生理的短暂结合。他们实际上依旧是陌生人。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并非是互相占有。
爱的实践:
1.有纪律。相当于自我约束。不要凭借一时的兴致做事。每天早晨按时起床,按时进行一定的活动,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
2.集中。
①学会一个人呆着,放空自己,静静的感受自己。是学会爱的前提条件,当你习惯了一个人,不会害怕孤独,而且坦然接受孤独,或者追求孤独时,你的爱人才不是你用来消除空虚寂寞的工具。
②专心致志做一件事。
③避免无意义的谈话。就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交换意见是有意义的,但是对政治宗教等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交谈只是一种观点交换。
④认真听他人讲话。
⑤对自己保持清醒。要察觉自己的内心,而非找辩护的借口。譬如在感觉到累或者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和用随时可以捡来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那么一蹶不振?
熟悉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优秀人物,并通过这些人了解人能不断完善自己。
3.耐心。
4.兴趣。
5.克服自恋。做到客观性,即实事求是的看待事物。同时对一切事物都保持谦恭。
6.有合理的信仰。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会对别人忠诚。在爱情中要相信自己的爱情,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相信这种爱情的可靠性。
非合理的信仰是相信大多数,服从一种非理性的权威,而贬低自己。
本文主要是对埃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的梳理,摘出了其中对我们比较重要的几部分加以阐述。本书写的有些偏理论性,川川读的时候也常常觉一头雾水,但是起码能让我们对“爱”有所了解,不再按照之前的惯常思维来定义爱,比如“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这句话让川川确实很感动。爱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终生学习的课题,在生活中不断探索,要有耐心,你总能学会如何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