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芸: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读肖云儒《醴泉访贤记》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评论家、书法家肖云儒


  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读肖云儒《醴泉访贤记》


              ⊙段小芸


《醴泉访贤记》,是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评论家肖云儒近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散文,主题意境高远,文笔含蓄凝练。作者通过携友驱车去醴泉拜访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大家阎纲,描摹出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醴泉访贤,表达了肖云儒对阎纲乡贤精神的敬重和仰慕之情,彰显对文化传承的思考、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同时,为我们展现了阎纲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肖云儒提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作理论,流传至今,备受学术界推崇。他的散文写作观点,被收进十几种大、中学文科教材和当代文学史,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

我见过肖云儒两面。第一次是2020年8月30日下午,在西安曲江书城举办的肖云儒新书《八万里丝路云和月》读者见面分享会上。在他为读者签名售书环节,我近距离地感受到,年近八旬的先生温文儒雅、思维清晰、谈吐睿智、容光焕发的神韵和风采。

第二次是2024年7月,在古城西安SKP举办的著名评论家仵埂《惊诧与漠视》新书分享会上,再次见到肖云儒。看到主席台上的他侃侃而谈,依然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儒雅谦和,神采飞扬。他的文学气象和精神追求,令人发自肺腑地钦佩和敬仰。

在我看来,一篇思想丰沛、意蕴深厚的优美文章,如春风扑面入怀,如清泉滋润心田。它能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备受鼓舞,催人奋进,这便是好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而肖云儒的《醴泉访贤记》,便是这样的好文章,情真意切,兴味悠长,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震颤与深度思考。

“期颐在望的阎纲兄,思维如此活跃,如此清晰,如此犀锐。一股清新的生命之风迎面而来,逼我反思,催我自问,启发我以老迈之躯奋力不息,向远比我显得年轻的这位老大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尤其是读到文末这段话,85岁的肖云儒,要向93岁的阎纲学习。他坦言自己不敢懈怠,要勇于奋力不息。我被这谦逊而真诚的文字所深深打动。

纵览全文,令人敬佩的是:两位文坛大佬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五十余载文缘的真诚交往;他们在耄耋之年,初心如磐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阎纲永不服老、《我还活着》《我在场》所呈现出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文人的铮铮风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到了五六十岁,便认为自己老了,干不动了。然而,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两位先生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读书写作,笔耕不辍,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他们干得欢快,活得充实,过得潇洒,度得喜乐,惊艳世人的眼球。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绝不会蹉跎岁月,虚度光阴。这便是文学大家的迷人风采和精神风范。

对照两位前辈,他们对文学的挚爱和执着追求,他们旺盛的斗志和创作激情,令我们深感惭愧,并受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他们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导师和学习楷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敢再有自己老了、写作不动了、奋斗不动了这样的想法和念头,而是要像两位先生那样,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毅力和勇气,保持阳光心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葆青春的热情和活力,坚定执着,顽强拼搏,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两位关中大儒,贤人隐士,醴泉对坐,纵古论今,谈文论道,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钦佩而敬仰!阎纲归乡后,不仅仅是花朝月夕,颐养天年,而是整日忙于读书写作,著书立说。为青年人写序荐文,走访村镇,开研讨会,提携扶持文学新人。他鼓励基层作者埋头创作,奋发有为,记录新生活,讴歌新时代。他为家乡立传,做善事。他撰写的《礼泉作家记盛》《礼泉作家论》《他们深深打动了我》等著作影响深远,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文学的初衷与文化传承,彰显了他对故乡饮水思源、结草衔环的感恩之情。正因为从事着自己所钟爱的文学事业和文化活动,因此,他耳聪目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虽然清瘦,但精神头儿很好,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与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字愉悦他的身心,文学滋养他的生命。

作者以清新自然、优雅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出阎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宏阔志向和精神追求。退休后,他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纷扰,不愿住在繁华的京城,而是回归故里,在老家陕西礼泉隐居乡野,潜心读写,随遇而安,甘愿过着宁静平淡的乡村生活。他的儿子专程来接他回京,不料他竟执拗地说:“老汉我不走了,就在老家归隐余生!”可见,他对故土难离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令人动容。

阎纲褪去身上的浮华,忘却头顶上的各种荣誉和桂冠,在有生之年 继续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住在二楼的那个小套间,一眼扫去,书生本色可谓丝毫未改。所见唯一床、一桌、一几、两椅,此外满目琳琅,杂乱有章而层层叠叠者,皆是书报杂志!活脱脱还是一个从未放下笔、放下思考的‘脑力劳动者’形象。”作者描写生动,刻画细腻,透过这段文字,阎纲书生气质、勤勉用功的本色呼之欲出,他返璞归真、简洁素雅的质朴品性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阎纲视野博大,性格豁达,思维清晰,淡泊名利,活得明白而通透。他深知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就是在做减法,没必要让自己背负过多的沉重,他只需要生活的必需品。除去生活中的繁文末节,还内心一个清静愉悦,浑身舒坦。而不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看重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看不开,想不通,悟不透,其实那些东西,皆为天上浮云,过眼云烟。因此,我们应该像阎纲、肖云儒两位前辈那样淡泊明志、修身养性,更加注重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

随着作者的耳闻目睹,笔触所至,我们可以感受到阎纲思想幽深、意境宏阔的精神气象。他机敏的文字、睿智的思想和深邃的见解,振聋发聩,启人心智,引发人们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和探求。比如,“闻道于野,文而化之。”“让文学更美丽,中国更真实。”“写评论要鲜明,雄辩,有风趣;写散文要纯情,传神,带体温”等,表达了他对散文、评论的深度思索和真知灼见。这些生活洞察、人生体验和文学思考,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才学和素养,更传递出一种对文学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人常说,人老了,倔强得很,不听人劝。但阎纲的睿智与涵养,使他温和从容,低调内敛。对待哥哥的话,他言听计从,既能听到心里去,还能身体力行。已届百岁的大哥阎可行曾耳提面命“训示”他:“你回老家来,这里都是你的父老乡亲,不能耍京城那派、老辈人那派,开水要自己去打,吃饭要自己去排队。”

文中,阎纲对肖云儒如斯回答:“小弟唯诺诺,悉心而听,悉心而行。”他认真听从哥哥的忠言,事必躬亲。自己打水,自己排队打饭,不求人,不求己,一切生活琐事全靠自己动手打理,而且他头脑灵活,思维清晰,腿脚利索,读写不停,出书不断,为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乡贤精神和文化传承品格,感人肺腑,令人动容。

从作者舒缓自如、沉稳大气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阎纲文好人品好的儒雅风范。尽管他隐居故乡礼泉,但不少慕名前来拜访的作家、学者及文友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他们仰慕他的才华横溢和满腹经纶,愿意当面聆听他的人生教诲和哲思箴言。上至铁凝、王蒙等老朋友打电话,或发视频关切问候,下至基层作者求师问道。我经常看到有文友前往礼泉,拜访先生的文章和图片见诸朋友圈。可见,先生的学养深厚,人品高洁。

阎纲有一句座右铭:“生前有血肉,身后有骨头。”他坦言,他的文章,写的都是活生生的灵与魂,活生生的灵与魂的结合,他绝不写干巴巴的作品。尽管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但这骨头就是骨气。这样的义薄云天和清风峻节,体现了他豪迈奔放、豁达洒脱的真性情和文人傲骨。

肖云儒《醴泉访贤记》这篇文章,构思精妙,文笔流畅,描绘出一幅文化传承和乡贤精神的动人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阎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阎纲和肖云儒两位先生的人格魅力、文人风骨和精神风范,他们永不停息的文学追求和奋斗精神,那迸发出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宛如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2025年7月7日于西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