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从小时起,每当嫌弃饭菜不够可口时,都会听到父母这样的“劝导”。在那时,即使认为这句话有太多不合理之处,但也无法反驳,因为那些吃不上饭的人,让这句话成为了饭桌上最难下咽的存在。
而这种现象也不只是出现在饭桌上,他会出现在我不想去上学时:“有很多人想上学都没那个条件”;出现在我不喜欢穿旧衣服时:“很多人没衣服穿只能捡衣服穿”;出现在总有人比我当下的境遇更糟糕的时刻。久而久之,我也被迫学会了用更糟的情况来让自己度过当下痛苦的阶段。
而当我开始反观每一次利用他人更大的苦难来治愈自己的时刻,画面中呈现出的都是因看见他人断了腿所以不管自己腿上擦伤的行为,这种弱化痛苦的现象源于若是自己因为一些较小的苦痛而去发泄,去寻求治愈,似乎就是矫情的表现,最后可能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还会受到轻视或调侃。
不知不觉中,想象更糟的境遇,竟成为让我感恩自己还拥有相较不错生活的同时来麻痹痛苦的止痛药。毫无疑问这种观念是逻辑混乱的,甚至病态的。虽然止痛药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在于疼痛缓解后,就医的想法会随痛感一同弱化,而实际上伤病依然存在。
一次次用更大的苦难治愈自己,最后得到的一定是由于长时间累积而难以疗愈的身心创伤。毕竟纵观所有医生看病,从不是说:你看,那个人比你病的还重。能治愈自己伤口的绝对不是别人身上更严重的伤口,而是敷在自己伤口上的药和绷带。
但似乎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识到这一点。
歌颂苦难的出现,就像是舞台上的幕布,让人们只去关注舞台上精美的表演,而忽视后台发生的一切。这类现象已经持续了很久,王朔曾表示:“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来愚弄底层人。”让人难以分辨的是这种赞美时常会与劳动者的赞歌一同传播到社会中,混淆人们对劳动者本身与他们遭受的苦难的关系。
在这个新媒体、短视频流行的时代,搜索引擎和剪辑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将一类现象的影响成倍地扩大,让幸存者偏差实现最大的容错率。“苦难向”也就因此时常活跃在网络平台上,而在每一个聚集苦难的视频下,观众们大都被分为两种人:过于共情的悲观者和不合时宜的乐观者。
悲观者仿佛自己就是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们;而乐观者竟能从穷苦人民中获得短暂的激情,不过这激情只能从评论和弹幕中表现出来,随视频的结束而消散。
他人的苦难对每个人的影响各异,但我想发布这类视频的博主一定是想让社会、让国家、让有能力改变这些的人看到,在世界的一隅有人在承受着过重的负担,他们中的一些人希望得到帮助,希望看到一些改变。绝不是为了充当金龙鱼群中的鲇鱼,也不是用来接收情绪富裕,行动贫穷的人的同情。
即便如此,当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仍然会有许多人在向下比较中获得能够稍作喘息的机会,从他人的苦难中获得一丝慰藉,成为了多数人藏在心中不愿直视的秘密。
“当你觉得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凌晨的菜市场看看吧。” 在一位父亲将沉迷手机而昼夜颠倒的儿子带去凌晨的菜市场的视频下,我和其他人同样认为这位父亲的行为要比一味的指责更有智慧,但短暂的冲击后,带来的影响有多持久又有多深刻,却不得而知。
凌晨时分,也许可以看到已经亮起的早餐铺,已经出摊的菜场商贩,刚刚下班的职员,以及还在值班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确值得歌颂,因为他们在夜里为我们布置好了天亮之后的世界,但毫无疑问我们歌颂的是这些情感丰富的人,而不是单调的辛劳与疲惫。
凌晨的菜场提供的是最新鲜的蔬菜鱼肉,绝不是情绪低迷时的兴奋剂,也不是能够缓解疲倦的温床。
在我想来,他人的苦难能够引起短暂的斗志无非是能够影响两种情绪:恐惧和同情,从而产生两种态度,即面对乞丐时,一位妈妈会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以后就会像他一样;另一位妈妈则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社会少一位像他这样的人。也许结果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都让孩子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念头,但前者是害怕遭受同样的苦难,后者是希望帮助他人脱离苦难。
但无论是哪种情绪,都不能为苦难本身赋予任何意义。让航行于风暴中的水手成长的,一定是他无数次将船舵稳住的双手,不会是躲在船舱中等待风暴消散的祈祷,而对于岸上的人则只会产生对深海的恐惧或是滋生一股莫名的勇气吧,显然恐惧和空壳的勇气并不能对航海有所帮助。
在他人的苦难中,我们不会有任何失去,同样,也不该期盼得到什么。
抬头容易看不到脚下的坑洼,低头会看不清远方的路和上方的风景,唯有平视,才是最包容的视角。若是想要从别人身上感受焦虑或安慰,那就相当于将自己感受的主动权交给他人,也就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控。
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便会产生质疑、委屈、忽视甚至更极端的情绪。
因此对待他人的苦难,即使不理解也应当尊重,而不是用可怜与可恨的纠缠去肆意揣测和评价,这个社会应该允许身负千斤重担而一言不发的坚忍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脆弱。
而对待自己遭受的不幸,大可以在自由的范围内率性而为,不必在意外界的凝视,也不必做任何比较,无论是打算逃避还是面对,这份力量一定是来自于自身。
不要感谢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事,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在苦难中不愿放弃,努力寻找出路的自己。更不要感谢他人的苦难,否则就变成了加害者的一员。
苦难值得被看见、被讲述,值得被尊重但绝不值得被感谢更不值得被歌颂。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永远有人比你更辛苦”的环境中,也感受到自己的劳累,之后,坚持也好,稍作休息也好,都是出自对自身状况有了感知后的决定。
而对那些说“永远有人比你更辛苦,你有什么资格喊累”的人,我想说,我的资格就在于我还未麻木。
“我们认可悲剧的价值,不是要歌颂顺从或顽强,而是因为在痛苦与挣扎中,我们能得到反身自视的机会,能看见真实的人性,能触到生活的重量。世界的复杂性,只在悲剧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