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混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吗?

你还在混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吗?

他们不一样吗
我一直以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回事啊。
服务同类人群
据我所知,他们都服务于心理或精神有问题的人,像大家常说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精神病啊。我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有点混乱
既然你说他们服务的人群是一样的,那市面上怎么要用那么多称呼啊,你看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更有诸如“心理疗愈师”、“心灵导师”、“心理教练”、“心理倾听师”等等,这些称谓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资质问题
我感觉你提到的后面那些,不见得有国家认可的职业资质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这两个我至少查到有对应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已经取消好几年了,但市面上有比较权威的机构组织的补充考试,颁发证书至少在坊间有一定含金量。
鱼龙混杂
你提到了职业资质,倒是很有道理。但是机构证书的含金量众说纷纭,不敢轻信呐。再说这行业场面太混乱,我才懒得区分,也根本没办法弄个水落石出。我就简单一句话——咨询是江湖派,治疗是科班派。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医院提供治疗服务。在社会机构工作的是心理咨询师,在医院工作的是心理医生。社会机构=咨询,医院=治疗。这样不就省去许多麻烦了嘛,嘿嘿!
一刀切太武断
你这样简单化区别,太主观了。而且其中含糊的地方,依然没搞明白呀。我看很多搞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学专业出来的,甚至有的是学医的,或者曾经当过医生呢。要按你说的,这些人不都成了江湖派?
看疗法吗
我看咨询介绍总提到某某学过什么流派,是什么取向的,社会机构的不都这样写吗?但是,医院好像不大强调这个。
能不能开药
我突然想起来了,你说医院不强调疗法,但是医院给开药啊。从来没见过咨询机构给开药的,所以开药的就是心理治疗,不开药的就是心理咨询吧?

深度解剖

混淆的根源
与心理相关的各学科及职业最早由欧美国家传入本土。最开始,欧美国家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乃至心理医生不做严格区分。因这类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专业出身,拥有医师资格证和处方权,是医疗体系中精神病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分支。小到谈话咨询,大到住院采取药物治疗和其他干预手段,都是这些人的职责。近年来社会变化巨大,情况有所转变,欧美一些国家或地区逐渐开放了从业资质的要求,但总体来说,从业者至少是心理学硕士以上的学历。
理论化差异
心理咨询:覆盖非病理性人群,基于某流派或整合性理论框架,使用相应咨询技术提供咨询服务,满足客户成长性需要。具有心理学学科硕士背景,经过系统性督导培训,受卫生系统严格监管。从业者分布偏向市场,独立执业、社会咨询机构、初/中等教育系统。
心理治疗:覆盖部分病理性人群,基于某流派或整合性理论框架,使用相应咨询和治疗技术提供治疗服务,满足治疗性需要。具有心理学学科博士背景,经过系统性督导培训,受卫生系统严格监管。从业者分布于市场、医疗机构、高等教育系统。
心理医生:覆盖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人群,有医师资格证和药物处方权,可提供咨询服务、治疗服务,或仅仅药物治疗。具有医学学科专业背景,经过系统性督导培训,受医疗和卫生系统严格监管。从业者分布偏向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

总体来说,进行职能划分,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不同需要的人群,优化资源配置。三种心理健康服务是递进的关系,对照于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严重程度。


理论差异

本土差异
混乱源自国内外差异。心理学在本土起步晚,心理健康诸议题是近年来国家层面较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心理健康的需求并非近年来才出现。多年来,本土医疗系统内只设有倾向于治疗病理性病症的精神科,未覆盖非病理性人群——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常人。作为补足,社会机构和个人纷纷开立咨询中心或心理工作室,面向社会普通大众,这在2017年前,由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作为从业要求。那时的社会从业者不需要经过系统性的疗法培训,不限制学科,更别提督导项目,市场的需要催生了宽松的从业条件。直至今日,还未出台明确的政策规范行业。
吊诡的现实
诚然,上图是理论上的最优划分,现实情形是,部分有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与缺少系统培训的从业者共同出现在社会上,出现在大众眼前。另外,由于医疗系统一贯而来的权威、指导者定位,人们在寻求服务时,会出现一个吊诡的现象,专业医师对待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人群太过冷漠,而充分倾听和共情理解,更容易发生在非专业或非科班出身的咨询师身上。这一吊诡的现象,是由于传统医学模式对生理层面的单一关注,而新的医学范式正在发生变革。
以下是当前市面上的现状:

现状

理性态度

正如大家所观察和体验到的,行业目前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这是每一个行业蓬勃发展起来的必经之路。一切的开始,必然有动荡。国家已经加大力度倡导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建设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深化从业者对于职业伦理要求的深刻意识。行业会受到科学的规范,严谨的监管,需要时间来让这个行业变得成熟,呼吁大家用包容和理性的态度,看待现状。

在此,提供给需要的人一个粗糙的建议:以自身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寻求合适的途径,用切身体验作为证据,找到与自己匹配,真正能带来获益的求助对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