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说,想要有所成就必然需要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来驱使自己主动的持续的前进,而自我驱动力的本质便是刚需。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这种急迫的做成一件事的想法会一直萦绕在大脑,同时可以重塑你的大脑,让你习惯,让你上瘾。
拿我来说,我最近对整理上瘾了,每天不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好像就无法专注于做别的事情,而且在收拾的过程中,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总是动力满满,看到家里由混乱一点点变得整洁,心情便会变得十分舒畅,而且就算家中相对于别人来说已经很是干净,但是自己还不满意,还希望将边边角角,别人看不到,或是自己都看不到的地方进一步打扫、整理、使之有序,有时在别人看起来过于偏执属于洁癖了。之前的我可不是这样,我也喜欢将东西随意放置,对房间乱成一团却毫无感觉。引发我整理意识觉醒的原因是看了几本书《断舍离》、《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零杂物》等,从观念上建立了收拾整理是一个让家庭变得更美好的能力,而且在意识深处给整理赋予了很高的意义感--整理是可以让自己的运气和气场变得更好,事实的确如此,在每天坚持打扫后,整洁的家居环境的确带来了好心情,对老公和孩子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和有耐心,这可以看做是整理的行动带来了正向反馈,
我认为整理已经变成了我的刚需,想要让家里变得更好是我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我已经将整理当做了自己每日必须干的事情,甚至一天中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考虑家里哪些地方需要整理了,这成为我每日越不过去的事情。
这种劲头别人也许不能理解,但是有过为一件事情执着过的人应该明白这种感觉的不可控性,这不是你去要求自己去做的,而是大脑给了你“指令”,让你不得不去做的。如果我能把这种强烈的刚需感转移到别的更为“有用”的事情上,或者是好习惯的培养上,那又会带来什么好事情呢?
笑来老师讲,有些人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并非是你他们努力培养的,而是他们不去思考他们就会难受;有些人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否者他们就不舒服;这种感觉可能就如同我必须将家中整理的舒适,否者我也不开心,这种感觉本质可能是类似的。那我有什么需要培养的技能,是我一直想要学好却从未成功的呢?那我又应该如何让自己找到这些,并将他们培养成像我对整理一样热衷的刚需呢?
一是写作。写作是一件可以把你的内心想法梳理清楚,按照逻辑顺序表达出来的事情,可以在你输出的同时理清自己的思路,看清楚用眼睛看不到的事情,想清楚用头脑想不清楚的道理,你将变得理性又智慧,不会活在别人的思想中。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同时看到写作能力强的人更为智慧把自己甩的好远,便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写作的意义和对这种能力获得的急迫感,再同时坚持每日写字,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的文字收到别人的好评这都是最好的正反馈,坚持下去,便会将写作变成自己的刚需,一日不写便很难安心。
二是演讲。自己深知演讲的重要性,但是平时工作生活中并没有让自己发表演讲的机会和平台,所以演讲一直是一个自己明白很重要、但在生活中不是很必须的能力存在,有时甚至会要忘记,但是看到优秀的人的演讲视频后,又会充满了羡慕也满是自责。想要将演讲作为自己的刚需还需要更加明白的认识到演讲的意义,并能够在培养演讲能力的过程中得到正向的反馈。
三是驾驶。有驾驶证,但是没有驾驶的欲望。究其本质还是自己对于变化的拒绝,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于不开车,活动的空间也只局限于这片熟悉的土地,没有想要到过更远的地方,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去更远的地方,对地域的固化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这同时也是对于新事物的拒绝,因为驾驶需要的是技术,需要的是突破自我心理设限、去打破自己对于安全感的认识,去感受全新的感受。对于驾驶汽车,自己一直有想法去实践但是从没迈开第一步,说到底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于突破安全感的不确定的恐惧。
分析了三种想要培养的技能,只有存在才能认识,只有认识才能改变,希望跟随“智慧”的力量发现、改变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