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取向精神医学四个广泛的理论架构
一、自我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特点:
1、讲内心世界定义为一种动源间的冲突;
2、驱力(性欲和攻击性)是首要的;
3、咨询师要考量来访者的:自我功能、自我强度、自我脆弱等。
防卫机制有三种(年龄越小,防卫机制越原始)
原始防卫:分裂、投射性认同、投射、否认、解离、理想化、动作化、身化、退行、分裂幻想;
高阶精神官能性防卫:内射、认同、置换、理智化、隔离情感、合理化、性欲化、反向作用、潜抑、抵消;
成熟的防卫:幽默、压抑、禁欲主义、利他主义、预期、升华。
二、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克莱因)
特点:
1、把人际关系转为内在关系的表征,真正的客体与呢欸话的客体表征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内话客体关系时,把自我分装成两个不同的无意识次组织
A、自我的次主体组织:将感受与想法体验为自己的;
B、自我的次客体组织:对课题彻底的认同,以至于原本的自我感完全消(备注:这点有些像弗洛伊德的超我对自我的监督);
3、婴儿都有成为自己的需要,如果母亲不能促进,可能会造成孩子发展出适用母亲欲望和需求的假我。
4、把重点放在人格疾患和精神病本身特别显著的原始防御:分裂、投射性认同、内设与否认;
5、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的精神分析性理解:缺损理论、冲突理论。
三、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寇哈特)
特点:
1、外在的关系有助于维持自尊和自体的凝聚,终其一生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确认、同理反应来维护自尊;
2、人有三级自体(如下),他人为我们满足这三种自体的需求所担任角色。A.镜映移情(效能的自体客体移情):期待被肯定,认可-夸大-爱现狂自体,提供了自我价值感,没有被满足的小孩会表演给父母看,渴求被认同;
B.理想化移情:母亲未能提供自己作为一个理想化的模范时,会造成创伤;把咨询师当成一个全能的家长;
C.孪生体:自体面向中,在移情中呈现,变得和咨询师一样;发展上模仿行为并有融合为一体的欲求。(这一级在咨询中意义有限)
3、基于天性的需要,以及反应的连接模式,咨询师要建立五个动力系统,来理解来访者身上作用的力量:第一个系统是依附于关系的需要;第二个系统是心理调节与生理所需的需要;第三个系统是自我确定与探索的需要;第四个是系统是退缩/且对抗的方式来处理不适经验的需要;第五个系统是对应感官享乐和性刺激的需要;
4、来访者有被理解的需求,在咨询中要有一部分必须被满足;
四、依附理论
特点:
1、关键概念:心智化,4岁-6岁开始,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表征的,自己与他人行为则有内在状态所推动;
2、成年人有四种依附模型:一是看重依附关系,有安全感/自主的个体;二是拒绝、诋毁、看轻或理想化当下与过去依附关系,无安全感/逃避的个体;三是迷茫的、被过去与当下依附关系所袭卷、固着性的个体;四十常受到忽视或创伤、游移不定或失序的客体。
3、理解什么在驱动人类,失序的依附关系是日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易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