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的相机功能以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现在已有了三颗甚至四颗后置镜头的手机了,自从双镜头打开这个思路后,就只能通过增加镜头数量这种粗暴的方法来提高手机拍摄能力吗?
三个镜头的手机一般是一个主镜头,另一颗黑白镜头提高画质,还有一颗长焦镜头丰富拍摄的场景。 听起来貌似很有道理,但是这种噱头本身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这其中忽略了摄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光圈大小的变化。目前,几乎市面上的手机都不能控制光圈大小,这也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突破方向,据说已经有手机厂家决定试一试。不过想要吃这个螃蟹有几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好可变光圈才有意义。
1. 因为传感器面积的限制,在光线不足时手机的传感器进光量会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手机拍照在光线充足的白天还能跟相机一较高下,但是晚上就一塌糊涂。所以在手机镜头上不使用最大光圈造成进光量损失而引起画质下降是否值得?
2. 手机镜头调整光圈大小带来的景深变化有多少实际效果?我们知道光圈变化除了控制进光量以外,景深也会有变化。可还是因为传感器小这个问题,景深能有多少变化呢?在虚化方面对手机来说本身就是很大的弱势。
所以,手机镜头即使有了可变光圈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也还是意义不大。
不过这并没有意味着没有优点,缩小光圈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加清晰锐利的风光照片,也可以让快门速度可以控制的更加自由,对车轨等依靠快门速度的玩法会有实际的好处。
手机模块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一旦放开机器本身的限制,特别是体积对光学结构的限制,那手机上的相机肯定会有一个质的进步。可模块化的本质也许还是像手机外接镜头那样,是一种不能普及的玩法,因为失去便携性以后意味着违反手机摄影的本质特性了。
说到底,其实我对手机相机硬件的发展方向并没有什么高的期待。因为在硬件上真正意义提高画质的方法很明显,可是这跟手机的体积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也就是说,手机摄影只有使用大面积的传感器和足够的光学结构才会有本质的提高。
既然硬件上我不期待有多少进步,是因为我觉得软件上的进步才是手机摄影发展的方向,记得在去年所有厂商都在使用双镜头达到模拟背景虚化的效果。可唯独有家手机厂商仅仅使用了一颗镜头,然后通过纯软件算法来进行景深的模拟。令人惊奇的是,实现的虚化一点儿也不比双镜头的差。其本质上是在拍下一张照片后手机通过算法对其进行分析,在针对性的后期处理。在 iPhone 上,有一种影视灯模式,它可以通过计算模拟出不同的光照效果,从而让拍摄出的照片看起来更具专业性质。
虽然目前这些手机品牌的尝试还都是入门阶段,不能达到专业相机的细腻真实的效果,但没有点本事还真不容易看出是手机拍的还是大光圈镜头拍的浅景深效果。
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用手机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人工智能软件会根据拍摄的主体及环境,甚至是你的情绪来给出合适的模拟光照效果和色彩风格。比如在中午就可以实时模拟出日落时分的光线效果和色彩风格,完全代替了专业后期处理人员的工作。而上面这所有的一切,不再依靠强大的硬件功能,这时的镜头在手机的中应该仅是信息输入的一个渠道。至于那些用高级硬件设备拍摄的完美照片就交给专业摄影师吧。
最后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有专业的相机等摄影器材,也还是会用手机拍照。想了很久,我终于明白了,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吃过的许多的美食,还有与心爱的人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瞬间,手机摄影随时都在帮我记录着。是手机的镜头,让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以记录美好瞬间也是手机让我们都有机会像摄影师那样感受摄影这门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