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太阳系形成的替代模型,认为其起源于一个原初黑洞(PBH)的爆炸性解体。与星云假说不同,我们假设一个约1太阳质量的原初黑洞经历了量子诱导的爆炸性相变,将其捕获的物质-能量释放到局部区域。流体力学模拟表明,此类爆炸可生成具有类似原太阳星云特性的旋转盘结构。本文讨论了可能的核合成特征与引力波残余信号,以验证该假说。
**关键词**:黑洞爆炸、太阳系形成、量子引力、原行星盘
---
## **1. 引言**
尽管星云假说成功解释了太阳系的诸多特征(如行星轨道共面性和成分梯度),但仍存在未解问题,例如内太阳系难熔元素的不足及太阳角动量分布异常。我们认为,黑洞爆炸事件可通过以下机制解决这些矛盾:
- **高能初始状态**:促进快速星盘形成。
- **非平衡核合成环境**:产生同位素异常。
- **不对称喷发扭矩机制**:调节角动量分布。
---
## **2. 理论框架**
### **2.1 黑洞爆炸机制**
假设太阳系前身是一个处于霍金蒸发末期的原初黑洞。近期量子引力模型(如Rovelli & Vidotto 2014)提出,黑洞可能通过普朗克尺度排斥避免奇点,导致"反弹"并引发爆炸。能量释放公式为:
\[
E_{\text{爆炸}} = \eta M_{\text{原初黑洞}} c^2 \quad (\eta \sim 0.1)
\]
当 \( M_{\text{原初黑洞}} \approx 1 M_\odot \) 时,释放能量 \( E_{\text{爆炸}} \sim 10^{44} \text{J} \),足以将物质抛射至~100 AU范围。
### **2.2 星盘形成动力学**
喷发的等离子体绝热膨胀,约\( 10^5 \)年内冷却至~100 K(图1)。若爆炸初始存在不对称性(如黑洞自旋参数 \( a_* > 0.2 \)),角动量守恒将形成星盘。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模拟显示:
- **质量分布**:99%喷发物质受引力束缚,形成质量 \( M_{\text{盘}} \approx 0.01 M_\odot \) 的星盘。
- **成分梯度**:重元素(Fe、Si)富集于内侧,挥发性物质(H₂O、CH₄)在5 AU外冷凝。
---
## **3. 观测验证**
### **3.1 同位素异常**
若原初黑洞包含中子星遗迹物质,太阳系应存在:
- 陨石前太阳颗粒中**⁶⁰Fe/⁵⁶Fe**比值升高(当前上限:10⁻⁷)。
- **r-过程元素**(如Eu、Au)富集且无超新星遗迹关联。
### **3.2 引力波记忆效应**
红移\( z \approx 0 \)处的亚秒级爆炸将在0.1–1 Hz频段产生随机引力波背景(GWB)。未来探测器(如LISA)可约束该信号。
---
## **4. 讨论**
### **4.1 理论挑战**
- **时间尺度问题**:1 \( M_\odot \)原初黑洞的霍金蒸发需\( t \gg t_{\text{宇宙年龄}} \),需引入新机制(如真空衰变)。
- **角动量匹配**:星盘比角动量(\( j \sim 10^{19} \text{cm}^2/\text{s} \))需与原初黑洞克尔参数一致。
### **4.2 替代解释**
可不依赖原初黑洞,改用**中子星并合**释放等效能量解释。
---
## **5. 结论**
尽管该假说具有推测性,但其提供了不同于主流模型的可验证预测。下一步研究应包括:
1. 对**古老陨石**开展高分辨率光谱分析以检测⁶⁰Fe。
2. 开发不对称黑洞爆炸的**磁流体力学模拟**。
3. 构建原初黑洞相变的**量子引力模型**。
---
## **图表说明**
**图1**. SPH模拟在爆炸后\( 10^4 \)年的星盘碎裂成行星胚胎过程。
**表1**. 本模型与星云假说的同位素比值预测对比。
---
## **参考文献**
1. Rovelli, C. & Vidotto, F. (2014). 《普朗克恒星》. arXiv:1401.6562.
2. Carr, B. 等 (2016). 《原初黑洞作为暗物质》. PRD, 94(8).
3. Boss, A.P. (2017). 《触发恒星形成》. ApJ, 836(1).
---
### **后续改进建议**
- 需补充**爆炸相变的数学证明**(如修改的Einstein场方程)。
- 建议投稿至《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报》(JCAP)的"猜想理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