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唤物,物不至

每日一粥(26/365)


由于上一篇的篇幅有限,很多实操的点都没有说,所以今天继续讲WOOP思维法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个模型的组成:


Wish愿望:设定一件你最想完成的事


Outcome结果: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结果是怎样?


Obstacle障碍:过程中可能有什么样的障碍


Plan计划:预演最好和最坏情况,如果发生最坏的结果该怎么做


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名字,它的功能也明显,是通过对美好愿望和现实困难的心理比对,从而定目标和定计划。


适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在个人层面,例如规划年度目标、摆脱拖延症、养成新习惯; 也可以用在群体层面,例如团队定方向、激励下属、培训等等。


这些方面我都实操过,今天讲一个与“目标管理”相关的辅导案例。


曾经我作为教练,辅导别人制定目标,当时有一个学员的目标写着是“一年读30本书,并完成一些专业课的学习”


我首先就和他们确认这个是不是他的“愿望”,所以我问他为什么想定这个目标,他回答说:


“多学习学习,增值一下自己,不然一年下来没做成什么事,也为之后跳槽或转行做点准备”


我姑且当他说的就是Wish“愿望”,于是我继续问outcome“结果”:


“那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那意味着什么?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改变啊,不知道啊,可能人不会那么焦虑吧”


“你刚才说想跳槽,那做成这些事情,能帮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吗?”


“其实我也不确定,我还没想好要不要跳槽。”


“那为何之前你会想到跳槽?”


“其实呢,如果能升职加薪,我也不想走,但在公司做了很久都没啥起色。”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他描绘的愿望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动机。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后面制定的看书和学习目标,都是不可持续的,一旦遇到现实中的障碍,就会放弃的。


但是从他口中,我们看到他是想改变啊,改变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焦虑。


因为他说一直努力但不能升职,这点让他感到焦虑,所以他总想做点什么,例如想着跳槽,去看书,去学习。


这些都是他应对焦虑的方式。


一旦他的努力有了点成效,焦虑就会缓解,动力就会开始减少,直到下次问题再次出现让他变得焦虑,动力又起来了,周而复始。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在定完目标和计划之后,焦虑就消失了,后续没有任何的行动。这是因为大脑是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行动。


“你看我花了几天时间想了一个全年计划,好像也挺努力的样子啊,该休息一下。”大脑这样对自己说。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嗯,这是人性。


那如何破局呢?答案还是在W愿望+O结果,这两步是帮一个人创造向往的“画面”。


当时我就问他:“想象一下2-3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


接着我再指引他构造画面,一个完整的画面应该包括4个方面


环境:画面里的我在什么地方?(比如,我在CBD的一家500强公司上班)


模样:那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比如,精力充沛,自信稳重,穿着职业装)


角色:在画面里是什么角色,正在做什么或做成了什么?(比如,公司高管,管理着几百名员工)


他人:画面里身边还有谁,他们是如何评价我的?(比如,身边有一群高素质的同事,他们觉得我很和善,而不是因为我是管理者而怕我)


当构建了画面之后,我们再确认一下:


“创造这个画面真是你想要的吗?”(W愿望)

“这个画面实现了,对你意味着什么?”(O结果)


这个画面会产生持续的动力,拉近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


它和前面焦虑产生的动力是不一样的。


焦虑动力是源自一种“问题导向”的思维,就是“我遇到问题了,但以我现在的资源无法解决,它困扰我,让我有负面情绪,我要想办法解决它”


这种动力不可持续在于,一旦负面情绪有所平缓,或问题没那么严重,行动的张力就会降低。


愿望动力则是“创造”的思维,“我想要什么?这东西真想要,不能妥协。” 然后考虑现实还缺了什么,再想办法填平目标和现实的差距。


你会发现,“创造”的思维是不会把自己套进“现实的限制”。


稻盛和夫曾在《活法》书中有类似的一段话:


“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简而言之,“心不唤物,物不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