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读书。
有点经济基础了,不但读书还买书。
生活一直没有离开书。现在每周要读两本书,自认为很会读书。
但直到今天才知道,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原来学以致用才是真读书。
有输入,也得有输出才行。
读书,先要读懂。
一般而言,读书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消遣性读书,比如读武侠言情;二为专业读书,为了深入研究某个领域;两种维度的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自然也不一样。
前者可以走马观花,姿势多样,但是专业能力的提升则必须依赖于深度阅读。对于任何一个想成为专业的人来说,深入研究与精读是绕不开的道路。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只要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达成专家水平,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
换句话说,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精读,先从厚道薄,从薄再到厚,经历几个反复。
比如:先是基础性阅读,看目录、序言、后记等了解写作的背景和目的等,浏览全貌,重点划线,金句摘抄,查阅注解或记录感想收获等等,走马观花式浏览一遍;然后寻找确定需要精读的重点部分,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背后的原理、法则、方法等规律性价值点,在游览中开始关注主题景观;再接着梳理目录,提炼总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比较解读,对于书中的观点等重新审视,也可以的跳出本书对其中某个观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可以把同一类观点相似或相左的书一起拿来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或不同点、矛盾点等等,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步关键是要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一遍全书。
书读到此处,多少都会有些收获了,一般来说都可以给别人分享和交流了,常见的形式就是读书笔记加个人的梳理和精华总结。
读书,要能消化。
从自己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出发画出思维导图,到这里可以初步脱离原作者的目录结构体系,用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和解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工具,这对已普通人来说又提出了一项技能要求。
这里是第一阶段,也就是把厚书读薄了,因为已经记录到你到脑海里,你到笔记本里。拿着一张思维导图就可以说书了。走到这一步,读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吸收和输入了,已经从单向输入行为,又增加了输出行为了。一般到这一步,我们都是写书评或者解读了,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读或者从另外的视角去帮助读者重新审视全书,价值和收获自然又上了一层;最后是应用性拆书,书读到这里,核心的问题就是书中的成果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了,不思考这个问题,前面的书算是白读,基本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忘得鸡零狗碎了。
如果能根据思维导图可以再做成PPT,已然是当老师的预演了,已经可以从学生转身为老师了;
好的PPT画面简洁而富有冲击力,每页之间都有内在逻辑关系,到此,普通阅读者已经被甩出好几条街去了。
这个时候,你所读书的内容可以无限链接。
与你所读过的书、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你所发生的事、见过的人、听到过的话,可以发挥想象。
本来已经消化的差不多的没有多少文字表达东西,现在又丰富了。
这是由薄变厚的过程。
读书,要输出。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目的。
不断精进是对读书的要求。
最好的学习是教会别人,最好的读书是学以致用。
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把书里学来的写成演讲稿或PPT,原书解读、写书评等多种形式去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写书、讲座、授课直接变成成果;
《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读懂以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很多书从物质上无法变现,但在精神上你可以得到。
读书能快速带给你内心的充实,心灵的愉悦,增加业余生活的乐趣。
读书使你的视野变得更宽阔,知识增长更快,书中的知识潜移默化地穿透到你的行为当中,为人处事思维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不断的提高和进步。
甚至包括性格也在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内在外在的变化,会直接转化到你满面红光的面容上,使你的精神面貌更饱满,更和谐,更愉悦。
内心的从容和淡定直接在容光焕发的脸颊体现出来,这些点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不停的积累,就像一个小雪球,每天持续地坚持滚动,一定会越滚越大的。
即使你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读书的好处变现,但通过内心转化出来的能量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的力量了。
这股力量,假以时日,幸运的话,会自然的爆发出来,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