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标解读》 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文学是感性的,文学教育的过程尊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从作品形象把握出发,激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培育其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主要包括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用“研习”的语文学习样态。
读《孙绍振解读散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关键词还原中提出问题 教师教学往往会忽略语言的人文性,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我们往往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 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因为它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情感色彩。 正是从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及深层的潜在的情感。 找到关键词语,抓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差异和矛盾,看特殊的心灵奇观。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些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精妙。 还原法: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在字典里本来的规范意义,其次把它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 符号学中称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和转移。 语义的特殊性,是因人而异的情感记忆的唤醒和超越语言的心照不宣的共悟。语词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唤醒读者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符号。 教师教学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你却发现了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 还原具体方法:1.把衍生的语义即字典外的语义想象出来,这叫做词义还原。2.将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人物和景物,将其原生态,即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逻辑想象出来,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矛盾就不难揭示出来了。 才华不仅仅是驾驭语言,更是在别人感觉不到情趣的地方,感受到情趣。文字不过是情趣的载体,没有情趣,凭空耍弄文字,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学习文字不在记忆佳句,而在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
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 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 梦想要对生活告一个假,能够活着,同时却又在生活之外。
读《非暴力沟通》第九章 爱自己 我希望他准确无误的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所有负面的情绪都要变成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读《孟浩然诗歌》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读此诗,更多的是伤感。此意绵绵但并不显露。到洛阳访问才子却不能遇,原因是什么呢?才子已经被流放。读来让人哀伤不已,有才华的被流放。虽然听说江岭梅花可爱,但又怎么比得上北方洛阳的春景。这里也看出诗人自己的忧伤,不是同命相怜么?不是也是自我心中的惆怅么?
流人,一个政治上的失意者,或许还有更大的政治灾难,要承担多少人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