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饭还没吃,又接到父亲的电话,又是问我回家的车票抢到没,又劝我说再抢不到票就联系镇上黑狗的大巴,又是说一定……
今年刚进农历七月,父亲就隔三差五的打电话,安排我中秋回家的事。
说实话,传统三节之一的中秋节对我来说远没有春节那样有吸引力。
中秋节节日的感觉,我首先理解在诗句里。
“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共赏意如何”
中秋到了秋收的季节,景色是我喜欢的。
天空到了这个时候,也变的高了许多,蓝了许多。她所带着的孩子—白云也仿佛一下长大了一样,褪去了夏日调皮捣蛋的模样,少女一般亭亭玉立,远远地,安静地站在那里。太阳也温柔起来,那光晒在人身上,麻辣辣的,让人觉得一天比一天舒服。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玉米高粱成熟的气味,傍晚十分,远处田地里升起一缕袅袅的青烟,那定是一群孩子在地头偷着烤红芋。
诗与景,我只能描述到这里。也许是从上学就一直在外面,至于“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的思乡之情,我却从来没有过。
中秋节节日的仪式感,我更多地是在父亲身上看到的。
我小时候,父亲在农闲时总会到很远的城市打工。但是中秋之前,父亲又总会准时回家,在背包里装着我和妹妹爱吃的糖果和瓜子。
每次父亲一回到家,都会把家里的自行车放在门口擦洗干净。这时就会有邻居家阿婶带着小孩来玩,有的是看她丈夫有没有让我爸帮忙捎点过节费给她,有的是来打听她丈夫在外面的境况如何。每当这时,我父亲看着其他孩子害羞和期待的眼神,就会让我和妹妹把瓜子和糖分给他们一些。
父亲到家的当天也总会拿盒烟到自家地头转转,看到村里吸烟的男人,让根烟,一起站在路边聊聊今年的收成,说说外面的经历。
基本上父亲每次到家,家里的玉米都可以收了。
到家的第二天,父亲总是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匆匆吃上一块馒头,天刚亮就骑着自行车去县城买月饼了。
那时候镇上也有商店和小贩在卖月饼,只是父亲总是执拗地认为他们卖的月饼不好,非要骑车到40里外的县城里,排上大半天队在那百年宏兴老店买月饼。
每次都是别人家已经吃过午饭了,父亲才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赶回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被红线绳扎成三四串,像一串串不会发声的风铃,在自行车把下面左右前后地晃着,非常好看。父亲收起自行车,来不及吃饭,把月饼放在在我和妹妹面前让我们闻闻,然后就高高地挂在了厨房过年挂肉的钩子上。
只所以挂起来,因为那年月,这样的月饼对父亲来说特别金贵,要送人的。亲戚一次走不完,放在别的地方怕老鼠破坏了。
当然,我偶尔也会以为父亲怕我和妹妹偷着拿出来吃了。这样想时,总觉的父亲很可笑,因为我和妹妹都不偷吃东西。
那几年每次走完亲戚,家里总是没有剩余的月饼了,父亲也会愧疚地对我和妹妹说,明年多买一块给你们吃。不过,每年到了十五那一天,外婆总会让大表弟来帮我家干活,顺便带来一块月饼。
月饼买回来,走亲戚是不可少的。每次第一个要去的都是我外婆家,那天父亲和母亲总会早早起床干活,到了半晌午就拿着月饼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到镇上,再割几斤肉,约上阿姨一家去看望外婆。那天父亲和姨夫会到地里帮姥爷干些农活,姥姥就带着我妗子在家杀鸡做饭,我们孩子则一起疯跑着玩。这对大人来说,有酒有肉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他们是满足的;对我来说,穿过的芦苇荡,翻过的酸泡秧,也算是最值得回恋的。
接下来的走亲戚,就没觉的有多少印象了。只记得:父亲去我舅爷家也会帮他家干一天活,然后是舅老爷,姨奶,姨姥,这些亲戚父亲都会和母亲一起去一趟,在那里说说话。只是,这几次不一定会带上我和妹妹。
十五那天,父亲和母亲会早早地收工,母亲会炒两个小菜,父亲则把小圆桌搬到院子里,放上两瓶汽水,招呼我们围坐在一起等着月亮升起来。
差不多吃完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到树梢了,秋风徐徐吹来,凉爽的感觉让人忘了白日的疲劳。远处的田野和村庄只剩下黑黝黝的一片,大地也安静下来,能清晰听到蟋蟀在地里哇哇乱唱的歌声,也能清晰听到邻村妇女站在村口喊她家人回家吃饭的吆喝声。
我们还在罢弄汽水瓶的时候,母亲已经收拾完厨房坐回来,父亲则小心翼翼地把月饼切成很小的三角形,放在白色瓷盘里,每块几乎都一样好看,都一样大小。
他会先挑两块那种里面花生和冰糖比较多的月饼,给我表弟和妹妹一人一块。因为我不爱吃月饼的缘故,他就把月饼里的冰糖抠出来给我,再和母亲把那块月饼分吃了。
如果说父亲在中秋之前赶回家干农活,是丈夫的责任,是父亲的思念。那每次中秋节走亲戚,应该是父亲对亲情的珍惜。
想到这,刚才父亲的话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你也成家了,该去的亲戚回来亲自去一趟。在你姥爷家陪姥爷说说话,到你岳母家帮她家干点农活。别拎两箱牛奶到那伸着手等吃的,吃饱了一拍屁股就跑了。”
看着手机里抢到车票的信息,我似乎懂了父亲一再安排我回家过中秋的原因。我现在也是一位父亲,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也是我用心去过的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