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单位科室组织来山东旅游过一次,可惜那时先生却不在场。今年八月下旬趁着先生暑假未满,决定再故地重游一遍。
(八月二十号)海港和蓬莱
白天,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晚九点三十到达大连港。离开船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就到甲板上去看海。夜晚的海湾分外迷人,深蓝的海水,橘黄的灯光和白色的轮船组成了一幅静谧而温暖的画面,虽然没有波涛的喧嚣,但黝黑的海面在灯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倒也别有一番意境。都说海港是海员的家,可要我说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这个家的特殊意义。
夜里两点多被轮船的马达声吵醒,隔着船舱的玻璃往外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好不容易熬到四点,来到甲板上,这回看到的是和海港截然不同的景象。近看是被螺旋桨搅起的白色浪花,远看灰蒙蒙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此刻,海天一体、烟波浩渺、沧海一粟等字眼在这里才找到了确切的释义。
轮船和冉冉上升的旭日几乎同时来到烟台港,海港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欣赏,就匆匆踏上了去蓬莱的旅程。
蓬莱,素有“仙境”之誉,它有依山傍海的秀丽景色,独具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秦始皇访仙求药的故事,也给蓬莱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蓬莱还是许多文人墨客走笔放歌之地,苏轼的“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便是蓬莱山的真实写照。
坐快艇游览海上,可以感受到“一脚踏两海,两耳听双涛”的豪情,让人真真有顶天立地、唯我独尊的感慨。
(八月二十二号)崂山
海上有仙山,虚无缥缈间。今天 上午来到了世界海上第一山——崂山。
当地有一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上有许多奇峰异石、古树清泉,在崂山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明泉圣水是崂山的一大特色。走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一边是青松怪石、抑郁苍苍,让人顿时就有一种心胸开阔、神清气爽的感觉。
崂山还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据说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士邱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过道。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崂山道士》,自然也就没有学会“穿墙术”。
(八月二十三号)刘公岛
今天下午从威海港口乘船三十分钟到达素有海上桃源和不沉的战舰之称的刘公岛。刘公岛是北洋水师的诞生地,甲午海战的古战场。岛上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馆,岛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水师学堂和多处炮台及其它遗迹。
刘公岛的主峰叫旗顶山,海拔153米,岛的四周岩石裸露,岛上峰峦叠翠,景色唯美如画,空气清新沁人肺腑,称“海上桃源”一点都不为过。“千里绝尘埃,此间即洞天”便是刘公岛的真实写照。
末班船到来、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回头遥望之际,一条横幅蓦然映入眼帘: “观水天一色之美景,品松石波涛之奇观,览沧桑历史之厚重”。或许,这就是刘公岛留在我脑海中的精华了。
(八月二十四号)青岛
青岛,是一个把浪漫过成了日常的城市。
康有为的“绿树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充分展现了青岛的气候与山海和谐的美丽画卷。老舍的 “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则又道出了人们心目中渴望的那份辽阔和宁静。
青岛三面环海,冬暖夏凉,负氧离子含量很高,特别适合人类居住。
青岛有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有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中国最早的海洋高等学府——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是中国最早有自行车的城市,有亚洲最早的海洋馆和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啤酒——青岛啤酒。
青岛也是出名人的地方,老舍、梁秋实、闻一多早年就在青岛工作过。青岛还是许多文艺界名人的出生地,唐国强、倪萍、黄渤、林青霞、范冰冰等就是青岛人。
常言讲眼见为实,青岛,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应该就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和石老人海滩了。在透着诗意和历史感的建筑间游走,在细沙如尘的沙滩上漫步,吹着湿咸的海风,那种惬意,是难以言说的。而这份难得的心境,也是我最最珍惜的。
(八月二十六号)泰山
作为“五岳独尊”的泰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为它感动,“不登泰山无以知巍峨,不临深渊无以知宽广,不涉江海无以知久远”。来至泰山脚下,更知诗人情怀。
登泰山的路许多,我们上山的路线是: 岱宗坊——红门—— 中天门——五大夫松——望人松——十八盘——升仙坊——南天门,再经天街、碧霞祠到达玉皇顶。
早上八点开始登山,一开始还本着上山不看景,看景不上山的观点慢悠悠拾阶而上倒也不觉得累,可到了十八盘就明显地感觉一阵阵头晕目眩、心跳气短了。此时,汗流浃背的释义也被充分体现出来。小憩时发现有许多白雾从身边飘过,仰头向上看,十八盘的台阶犹如天梯般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回头往下望,身后的伙伴,又像是走在云彩里。蓦然一个念头闪出脑际: 莫非是来到了天上?有了此想法,脚下自然轻松很多,一鼓作气,终于到了孙悟空常来常往的地方——南天门。一股山风吹过,一种居高临下的辽阔心情油然而生: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表达的不正是此时的心境么?
由南天门到玉皇顶的道路明显平缓了许多,心里想着泰山极顶,腿上自然轻松给力。登上玉皇顶,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心情。是如释重负?喜极而泣?还是久别重逢?总之,我说不清楚。一把抹去不经意间溢满眼眶的泪水,又彻彻底底领悟了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含义。
很早就想看看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诸多原因此次又没能如愿。下山时,我带着对泰山的许多留恋,带着“看泰山日出可遇不可求”的些许安慰,从原路走下山去。尽管腿有些疼、有些抖,可回头望望自己一步步走上去又走下来的石阶,一种不能言喻的成就感又充溢在胸间……。
此次登泰山我还是有些感触的,不愧是五岳独尊的泰山,一踏上御道的台阶,浓重的历史韵味就扑面而来,矗立的石舫,幽深的寺庙,参天的古树松柏,总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孔子登临处”“青壁丹崖”“天下奇观”等字样不断冲击眼帘,总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藏在石刻、红墙、古树后面的故事,想想自己是知之甚少,所以就希望从古迹旁边的介绍中获得一点信息,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比茫然不知要好很多。故徒步登泰山大多源于此。
可是,下得山来,回到家中,再混混沌沌睡上一觉,那些由古迹介绍获得的信息,那些听来看见的只言片语,自己又能记住多少?我甚至在想,若干年后,当自己茶余饭后忆起了泰山,或者听到别人再提及泰山时,自己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