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和氏》和氏前传

红林悟道《韩非子-和氏》和氏前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讲一讲“和氏璧前传”,故事来源于《韩非子-和氏》,在我们印象中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经典故事就是《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但是,大家知道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吗?

和氏璧的来历与故事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一块玉璞,就是含有玉的石头,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鉴定玉石的人鉴别它,相当于今天很有经验的专业赌石人,鉴定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就对他执行了刖刑,就是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鉴定玉石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玉璞外面的石皮,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看完这个故事,总让人为和氏可惜,觉得没必要,既然你认定是宝,就是自己留着,何必二受刖刑,而哭泪血,这其中的种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我们回不到那个时代,亲眼看不到。历史故事的价值是供后人用来品味的,读史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历史的真实与真相,而是明白历史与故事蕴含的道理。韩非子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下面的话才是韩非子要说的重点。他说:和氏虽然献的是璞玉,看着像一块石头,也没有对君主造成什么伤害,但就这和氏都被斩了双足,说明鉴定宝玉是何其的难呀,那么向君主进献治国理政、推行法治的法术之人,会是什么结果呢?治国良策和推行法治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随后韩非子举了两个活生生、血淋淋、恐怖至极的实例来说明,一是吴起被肢解,二是商鞅被车裂。吴起在楚国推行“封君之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裁减)不急之技官,以奉选练之士”的策略,而商鞅在秦国推行“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的国策,当时的君主楚悼王和秦孝公都很认可,可当这两个君主死后,吴起与商鞅就被害了。为什么被害,原因就是: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意思是,大臣受苦于法制而百姓憎恶管治。

听法而行,君亡臣死,这还算好的,在韩非子眼里,最坏的情况是:士至死,道未论。意思就是进献良策的法术之士都死了,而他的良策还没有论断。这是众多先秦诸子的悲哀,这样的悲哀在韩非子的自己身上也上演了,他为保住韩国出使秦国,劝秦王不要攻打韩国,却被同门师兄秦国重臣李斯陷害致死。

吴起与商鞅的良策对楚国与秦国的好处,一是楚国削乱成功,二是秦国富强,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可想,他们治国安邦的策略是多么的重要。

韩非子最后说,如果没有楚悼王和秦孝公这样的听法之君,法术之士还要冒着被车裂的生命危险来阐明依法制国的道理吗?我想会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三课 韩非子寓言 这一次课我们的主要内容是《韩非子》选段。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都有其代表人物。而...
    田源ty阅读 1,199评论 0 0
  • 【学究】 韩非《和氏》篇借和氏璧呈世的艰难来说明推行法制的艰难。韩非很明白,在这样一个国家推行法制治国必定...
    钱江潮369阅读 657评论 2 7
  •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
    慢牛策略阅读 330评论 0 0
  • 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其实想到这个话题还挺八卦的,晚上在甘萃看书时,隔壁桌在聊太阳的后裔,有人提到了匹诺曹~顿时就想...
    再也不做酱油瓶的粽子君阅读 128评论 0 0
  • 爱自己,是努力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爱自己,更是接受自己的脆弱,在身心俱疲的时候,允许自己停下脚步,颓废一下
    生涯规划宁静阅读 150评论 0 0